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 媒体报道 正文
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难题变“品牌”铺就富民路
内蒙古新闻网  09-11-20 10:4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内蒙古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族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任务,以实现强乡富民为根本宗旨,立足乡情、依托民族特色,外引先进、内挖潜力,群策群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四大难题,打造四大特色“品牌”,铺就富民经济发展快速路。

  破解传统农业效益难题,打造高效农业品牌。

  整合土地资源,引导连片种植,向土地要效益,走精优农业之路。查巴奇乡积极推动土地流转,2009年全乡集中经营土地30000亩,规模种植优质大豆20000亩,油葵10000亩,规范改造榛子林、沙果树、柞蚕树5000亩,形成了规划合理、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块状连片种植区,农民以土地为资本,采取租赁或入股的方式,获取利润,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12000元。如今,连片种植区成了查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产、销一条线,建立合作社,组建农技、法律亲友团,给农户收益支起保护伞。支持、帮助各村建立多样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筹建了“河西村油葵专业合作社”等多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两个管理机构,制定工作职责、会员入股及分红制度等制度,实行阳光操作,使合作社充分得到了会员的信任和支持。合作社负责与本地或外地生产厂家签署合作意向,采取保底价进行收购,解决了农户后顾之忧。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团,由旗、乡两级农技人员组成,负责对合作社成员帮助解决农资物品供应及农技培训等问题。2009年,共举办了5期培训班,培训农民达3000余人次。组建法律援助团,由旗、乡两级司法所人员组成,负责为农户提供法律援助支持,确保农户收益无损失。

  破解民族文化传承难题,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保护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鄂温克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鄂温克族群众采用汉字作为自己的通用文字,现在查巴奇乡能够完整说鄂温克语言、保留鄂温克族生活习惯的鄂温克人已不足百人,且大多数是年纪大的老人,绝大多数猎民子女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本民族的语言。为保留和丰富民族语言,该乡在中心校设立了“民族语言传习班”,聘请两名熟练掌握鄂温克语的教师向猎民子女讲授民族语言,每周开两节课程,有46名鄂温克民族孩子在这个班上学习。与此同时,该乡还积极倡导猎民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用民族语言与子女交谈,尽量营造使用民族语言的氛围,全力发展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语言。

  保护民族节日,浓郁民族情结。6月18日是鄂温克族传统节日——瑟宾节。2009年乡党委以《建国六十周年我献礼》为载体,组织全乡鄂温克族群众同为查巴奇发展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30多位鄂温克族老人齐聚一堂,欢欢喜喜共度瑟宾节。在乡文化活动中心会议室,鄂温克老领导与该乡鄂温克族老人畅谈近年来查巴奇乡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座谈会后,杜金花老人唱起鄂温克民歌《祝酒歌》,感谢共产党,高兴地跳起了民族舞蹈,祝福祖国繁荣富强。

  为发扬民族文化,丰富鄂温克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乡党委、政府在查巴奇乡本街与绥满高速公路之间建设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民族彩虹广场,工程总投资70万元,为鄂温克族群众业余文体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破解特色资源开发难题,打造原生态品牌。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查巴奇乡重点对牧人寨、彩虹谷、仙人洞等景点进行详细规划,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把各景点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娱乐、住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旅游中心。利用鄂温克族瑟宾节,充分展示鄂温克民族风情、饮食文化、民俗民风,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投资建设了鄂温克民族民俗文化中心,展示鄂温克民族的发展轨迹、传统文化,为游客展现鄂温克民族的悠久历史。建立生态野猪养殖园,开发野猪观光和野猪狩猎项目,把养殖园变成自助综合旅游景点。截止到2009年10月底,查巴奇乡各景点共接待各方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多万元。

  破解农业单一发展难题,打造特色种养富民品牌。

  查巴奇乡党委、政府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草场资源,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养殖产业、非林特色种植业,目前已形成鹿、野猪、虫子鸡等规模种、养殖户几十余家,对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利用远程教育片进行种、养殖技术宣传,同时组织有经验的种、养殖能手开展养殖技术巡回指导。目前该乡有獭兔养殖户3家,基础母兔存栏达到120只,年出栏能力达到4000只;生态狍子养殖也得到初步的发展,狍子养殖数量达到10只,年内可实现利润1.1万元;生态科技养殖野猪业快速发展,存栏能繁基础母猪4000头,可实现利润65万元;梅花鹿养殖户一家,占地面积已达到12000平方米,现存栏梅花鹿76头,年实现利润12万元。(马德昌 林子江)

稿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