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张义贤: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内蒙古新闻网  09-12-17 14:5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11月26日,由内蒙古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准格尔旗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内蒙古大学生村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论坛”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张义贤介绍了内蒙古大学生村官情况。

  据张义贤介绍,今年,自治区组织实施了选聘大学生“村官”、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选聘“特岗教师”、招募城市社区民生工作志愿者和“人才储备”计划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工程。2009年,全区“六项计划”共选聘110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有效解决了今年全区近七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的政策性就业问题。截止目前,全区共有4345名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其中,大学生“村官”3841人,基本覆盖了全区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目标,需要下很大功夫、做好大量的工作。张义贤提出要从以下五方面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加大选聘力度,提高选聘质量。目前,全区实际在岗村官3800多人。要动态实现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全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选聘力度。今年,全区“大学生服务基层工程”提出,从2009年起五年内,全区每年选聘3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在增加选聘数量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选聘质量,严把“入口”关,实现“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大学本科学历比例和中共党员比例不低于80%;二是确保把热爱农村牧区工作,有志向、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大学生选拔出来。

  强化教育培训,做好跟踪服务。一要认真做好新选聘“村官”的任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转换角色,及时适应并融入农村牧区生活和工作。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制度,由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干部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子帮带,实现在思想上“引”、经验上“传”、能力上“带”,进行全程跟踪培养,三要通过定期不定期传达有关政策精神,加强日常工作交流和思想沟通,及时做好思想引导,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打气鼓劲。四要加大保障力度,认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让他们稳定情绪,安心基层工作。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地可根据实际,对表现较好、年度考核优秀的“村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健全工作制度,确保管好用好。要保证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既要热情关心,又要严格管理。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不能一派了之,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精力抓好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组织部门、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的具体管理职责和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规范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流转、考核等工作,防止大学生“村官”脱岗、缺岗、怠岗的等现象的发生。要研究制定评优表彰、创业支持、优先考录等激励机制,使大学生“村官”“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

  搭建锻炼平台,拓宽出口渠道。今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等人员中选调了300多名“选调生”充实到基层公务员岗位。今后,还将根据大学生“村官”等的规模,组织专门面向他们择优考录选调生和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地要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到苏木乡镇挂职锻炼,给他们压担子、定任务,接触并熟悉苏木乡镇具体工作,在苏木乡镇实际工作中磨练并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引导他们向“基层后备干部”转化,对具备条件的,适时安排他们参加苏木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考录。

  营造良好氛围,突出示范带动。各地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舆论宣传工作,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农村牧区和大学生“村官”中间,认真总结挖掘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事迹和鲜活事例,全方位进行宣传报道,使大学生“村官”有一种光荣感、成就感,从而积极引导优秀大学生志愿到农村牧区基层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要积极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表彰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记者赵文萃)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