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艾滋病是医学疾病而非道德罪恶
内蒙古新闻网  09-12-04 19:14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歧视状况调查报告》近日在京发布。研究调查发现,在知晓感染者身份后,1/4的医务工作者、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均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11月28日《人民日报》)

  即将来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设立这个节日的意义,其实有两个,一是防艾,二是反歧视艾滋病患者。但长期在人们的理解层面,这两个意义不是作为同等重要而存在的,防艾成为第一个目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就出现一些偏差,导致了艾滋病以及艾滋病患者的被污名化。从医务工作者、官员以及教师等群体的调查结果上看,这种认识偏差的确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体现了偏差的严重性。

  写过《疾病的隐喻》的美国著名女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认为,疾病自古就有一种隐喻,在隐喻中,患者和疾病都被妖魔化。“任何一种被作为神秘之物加以对待并确实令人大感恐怖的疾病,即使事实上不具备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于是,艾滋病很多时候就不被当作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一种道德上的罪恶。

  如果这种道德上的污名化能够有助于防艾的发展,那似乎也还可以被勉强接受。但是实际上,又有事例证明,这种污名化不仅不利于防艾的工作,而且还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因为这种对待,本身就是对科学防治疾病的一种障碍。如中青报近日报道,目前广西每天平均约有30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农民工以及城市中的50岁以上的老年人成为高发病人群。这种趋势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就与“污名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传播不畅有关。

  而作为艾滋病患者,社会的污名化,无疑会加剧他们的被排斥感。实际上在艾滋病的传染过程中,不洁的性接触只是一部分,此外还有如母婴、血液等途径传播的。如果将艾滋病与人的道德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会让很多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有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进而导致防控难度加大。因此,可以说污名化艾滋病,对于防艾工作的开展危害极大。

  正如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所言:“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理解和关怀,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是艾滋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因此,很有必要向全社会重申和需要大众理解的是,艾滋病只是医学疾病,而不是道德罪恶。作为疾病患者,我们更应该让他们都能得到社会正常的对待,享受普通患者的基本治疗权,不应该有任何负面或者歧视态度,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有的道德水准。(记者张天潘)

稿源: 东北新闻网  编辑: 李中锋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