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王克荣,还没听到她的声音,先看到了她的眼泪。
采访室里正播放着几年前王克荣去河南某艾滋病村探访的录像,画面上出现了已经因艾滋病去世的小朱还有小朱收养的那些艾滋病孤儿。
干了十多年艾滋病护理,见惯了生死,但这一刻,46岁的王克荣还是潸然泪下:“这里面好多是我的病人……”
王克荣的同事、亲人、病人都说:她跟艾滋病患者是真有感情!
一个人能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一些不太普通的事儿,也许就因为她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悲悯之心。
“是病人的故事让我无所畏惧”
有暴力倾向、不愿合作、不喜沟通,在地坛医院艾滋病门诊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患者。每当一些年轻大夫无计可施时,就会推荐患者去位于门诊大楼一层的红丝带之家找王克荣护士长聊一聊。从红丝带之家出来,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心地配合治疗。
王克荣有什么“独门秘笈”吗?同事们说,是人性光芒加沟通技巧。她自己说,没什么,把他们当家人、当朋友就成,你真正关心他,他能感觉得出来。
2007年,一位在京打工的河南孕妇从其他医院转到地坛医院,孕期检查中她被查出HIV(艾滋病毒抗体)呈阳性,而且高烧,白细胞低,危及孩子。为了孕妇的安全,医院建议拿掉孩子,让王克荣去做思想工作。但王克荣跟孕妇聊完后,反过来做起了医生们的工作:“你们还是想办法帮她保住这个孩子吧,她丈夫刚知道她有艾滋病,要是孩子再没了,这个家就维持不下去了,她肯定会失去生活的目标。”最终,在医生们的努力下,感染控制住了,通过采取母婴阻断技术,艾滋病患者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儿,如今孩子已经一岁半了。
站在病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想问题,也许就是患者为什么信服王克荣的答案。
一位患者的话印证了这一说法:“有一天,红丝带之家搞活动,中午吃饭了,我发现自己的饭盒里有肉,就随口说了一句:‘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非常自然地拿筷子从我饭盒里把肉夹到她的饭盒里。我当时一下就愣了,‘您怎么这样,连我们家人都不敢这样。’虽然只是简单的动作,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和我们共同进餐不传染艾滋病。”
“刚跟艾滋病病人接触时,我也害怕。”王克荣回想起12年前刚调到收治艾滋病患者的感染病房,虽然早就知道艾滋病不会通过一般接触而感染,但还是每进病房一次就帽子、口罩、隔离衣“武装”一遍。
“和他们接触时间长了,了解了他们的痛苦经历,我的心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完全被他们的经历所感动,忘了自己。”
王克荣刚到艾滋病病区时照顾过一位女病人,现在仍能想得起她的模样,不过三十出头,总把枕头支在床头,和王克荣聊她的故事。不久,这个艾滋病女患者永远地走了。走的那天,她换上了自己中意的一身黑衣服,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听着音乐,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她给我们医院留下了遗体,供医学研究用。因为她觉得有我这样的医护人员在她临终时照顾她,她满足了,她要回报社会。”
王克荣说,是病人的故事和科学的防护知识让她变得无所畏惧。“其实,我所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多很多。”王克荣说起难忘的41岁生日,患者自发地为她举行了一个生日会,摇曳的烛光、真诚的笑脸;生病休息时,一位患者冒雨送到她家中一大捧红色玫瑰花;两年前父亲去世时,30多个病人自发前去吊唁,送去对她的慰问。
“艾滋病护理不应只在病房”
一天,医院来了一名取结果的男青年,这名叫小刘的小伙子看到HIV呈阳性的报告单,没有像其他患者那样沮丧、绝望、愤怒,而是特别平静:“我没事……”这一幕被王克荣看到,她隐隐觉得这种表现不正常。
当时,王克荣已经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她知道,患者得知病情的瞬间、24小时、48小时,都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点。
24小时后,王克荣给小伙子发了一条短信:“小刘,你在哪?”小刘回:“我挺好的。”
48小时后,王克荣给他打了个电话:“小刘,你在哪呢?”这次小刘挂掉了。王克荣再打,他不接。王克荣赶忙发短信,这次小刘终于回了:“我在河边呢。”(下转第四版)
王克荣在与艾滋病患者交流。
“你可别做傻事,你想没想过你的父母……”这一天,王克荣给小刘打了很长时间电话,小刘告诉王姐,原本再过22天他就要结婚了,请帖都发了,他压力太大了。
“小伙子,两天后的周末我们要去河南艾滋病村,你跟我们一起去吧,真想死也不差这一两天。”小刘去了,当他看到村子里很多艾滋病患者尽管经济条件极差,还在正常种地、养孩子,很受触动。他对王克荣说:“护士长,我不想死了,我觉得自己还有用。”回北京的火车上,小刘终于睡着了,这是他拿到检查结果后,第一次安静入睡。
小刘的未婚妻在得知真相后,还是与他结了婚,目前,两人在广东创业。“他们还和我有联系,最近想要孩子,希望我们从技术上给予帮助。”
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时间越长,王克荣越感觉,仅是多在护理上、病房里关心他们是远远不够的,在走出医院后,在心理、社会交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都需要帮助。
王克荣的手机可以贮存1200个电话号码,其中有700多个号码是艾滋病病人的。
于是,这变成了一条生命线。
今年3月,艾滋病人小夏因车祸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至最近的一家医院治疗。然而,术前的化验单让准备手术的医护人员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阳性,这里的医护人员从没有为艾滋病患者做过手术!小夏忍住疼痛拨通了王克荣的手机。王克荣仔细询问了小夏的病情,初步评估后,她马上与地坛医院领导取得了联系。最终,在北京市卫生局的协调下,地坛医院紧急成立专家救治小组,及时为小夏实施了干髓内针固定手术。
手术很成功,经过2周的康复,小夏在出院的前一天来到王克荣的办公室,高兴地对她说:“等我的腿完全康复后,我要成为一名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
“王姐,我在家做了检查,有个指标是0.6,降了,是好啊还是不好?”
“王姐,我正在收拾鱼,手扎破了,流了很多血,这鱼还能吃么?……哦,能吃啊,我家里人肯定不会被感染吧?”
“小王,我二儿子又生了孩子,跟你念叨念叨。”
每天,电话从天南海北打来。她自己也忘了,通过手机到底帮助过多少艾滋病患者走出了困惑,走向了新生。
“爱是可以传递的”
“帮助艾滋病患者,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王克荣说。
成立于2005年初的北京红丝带之家是本市第一家为艾滋病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服务的社会团体。红丝带之家办公室主任王克荣是这个“家”的大家长。
在位于地坛医院门诊一楼的红丝带之家,热线咨询电话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值守这个热线电话的都是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他们中许多人就是艾滋病感染者或是患者。
杜先生,在2005年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时,一心只想寻短见。如今已成为红丝带之家志愿者的他说:“要不是王姐的开导和嘘寒问暖,我现在的生活很难想像。王姐帮我走出了困境,我也要像她一样帮助其他患者走出困境。”
“我现在轻省了很多,如今掌握了一定心理辅导技巧的艾滋病志愿者有60多人。”王克荣说,由患者来担当志愿者,一方面更易被艾滋病人接受,更易于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患者感到自己还可以在帮助其他患者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仅今年,王克荣和红丝带之家工作人员、志愿者就为来访的4800余名门诊病人提供了心理支持、关怀和服务,对40余名新感染者进行了危机干预,对280余名住院患者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自发为50余名贫困艾滋病病人捐钱捐物,总价值约8000余元。
如今,王克荣的丈夫和女儿也在红丝带之家当起了志愿者。“家”里一有活动,王克荣的丈夫会义务出车帮助接送病人;女儿陈曲带领大学同学到红丝带之家,已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志愿工作。
王克荣说:“爱是可以传递的。艾滋病人得到一点点尊重和照顾,就想着帮助他人。我们是医护人员,有责任让艾滋病患者感受到爱。”RJ181
王克荣简历:女,46岁。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副主任护师、中共党员。从事艾滋病工作已经10多年,多次赴河南宣传艾滋病防治。荣获2004年度英国“贝利·马丁奖”。(通讯员范明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