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刚(左一)在向村民介绍自家刚盖好的新房
2、该村艾滋病人老石在侍弄牲口
在晋南,有个村子里有近50名艾滋病感染者,是我省艾滋病疫情最集中的地方。在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了这个特殊的村庄。
希望通过山西晚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每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不要害怕,更不要放弃。病魔无情,但社会有情。我们要努力活着,而且要活得更有价值。
——杜刚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不会担心,更不会歧视他们。我们村里的病人,大部分是迫于生存卖血才感染的,他们也很无奈。经过和他们的接触,我体会到了什么是顽强,什么是毅力,什么是希望。所以,我祝他们活得快乐、开心!
——村民丁霞(化名)
和他们一起走到今天,看到他们的变化,我也非常激动。2004年9月,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这里落户后,我们就成立了以感染者/病人、志愿者为成员的“黄土地组织”,具体实施关怀支持工作,开展了适合感染者需求的宣传教育、技能培训活动。接下来,我们会努力让这个组织为他们送去更多关爱。
——县疾控中心主任
“为什么一个村里会集中那么多艾滋病感染者呢?”“穷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一个人卖血,有的一家人卖血。”当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解释,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迫于生存,有一帮人被黑血站“判了死刑”。“他们都是很善良的人,也很渴望朋友,渴望有人倾听他们的故事。他们现在能够坦然面对患病的现实,你不必有什么负担和避讳,有什么想了解的,直接问就行。”工作人员对记者这样说道。
曾经:感觉到了世界末日
28日,见到杜刚(化名)时,他正在自家小院里,往新盖起的两间屋子里搬运装修材料。“通过这几年的劳动,有了一定积蓄,花5万多元盖了两间新房,等装修好,一家四口就能住得宽敞些。”40岁的他精神气儿十足。说实话,光从外表和情绪上判断,很难和想像中的艾滋病人联系起来。杜刚请大家到屋子里坐,并热情地拿出橘子招待。有一个细节,记者留意到了,杜刚递橘子时有些犹豫。记者大方地接过来,剥开就吃,并说好吃。杜刚随即笑了,递过来一袋橘子。然后,杜刚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对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事实,他坦然面对,毫无掩饰。
杜刚是一位农民,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为还清结婚时的欠债,去黑血站卖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2003年8月,杜刚的病情开始严重,感冒发烧不断,口腔出现溃疡,舌头上一片裂口,浑身长了很多皮疹。他到处求医看病,但没有明显效果。那时,村里已有人因卖血而感染了艾滋病,杜刚由此产生了怀疑。
刚开始,卖血的事情一直瞒着妻子,怀疑得了艾滋病后,他才怀着忐忑的心情告诉了妻子。二人抱着一丝希望去县疾控中心做化验,果然,杜刚被确诊染上了艾滋病病毒。“我当时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只有一个念头,回去等死。”杜刚说。
后来,杜刚的情绪非常糟。以前,他的愿望是把地种好,供孩子上学,让家里的生活好起来。得知染病后,他有了极端的想法:迟早都是死,还不如早死,免得拖累全家。
杜刚染上艾滋病的消息传开后,大家开始对他避而远之,就连亲戚也不再走动。村里的“红白喜事”,没有人再和杜刚吱声。妻子唉声叹气,女儿、儿子察觉了家里的变化,拉着杜刚的衣袖说:“爸爸,你已经很久没抱抱我了。”杜刚平生第一次,在家人面前流下了眼泪。再苦再难的生活没有打倒他,但现在,他彻底被打垮了。
自救:重新找回生活勇气
正在杜刚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时,用他的话来说,有一批“救命菩萨”进入了他的生活。这些“菩萨”就是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得知我的病情后,给我讲了很多有关知识和优惠政策,特别是‘四免一关怀’,给了我很大的益处。他们还免费给我提供了抗病毒药,救了我的命。”杜刚说。
看病要花很多钱,得病后干活又力不从心,因此,杜刚家变得更拮据。后来,又是县疾控中心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杜刚说:“县疾控中心给村里的艾滋病感染者请了农业和畜牧方面的专家,讲解怎样更好地种植农作物,怎样养猪、羊、兔、鸡,指导我们因地制宜搞生产自救。从那时起,我的生活慢慢好转。2006年,我们家享受了3000元的小额贷款,我和妻子养了两年兔子,挣了万余元,买了台粉碎机搞饲料加工。种棉花也收入了数千元。生活好了,我的精神状态也好了,有了积极性,又想起发家致富的愿望。”
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还带领他们多次参观木器厂、杏园、蔬菜大棚等的管理与批发市场,参观红色旅游点,让他们大开眼界。至此,大部分感染者和病人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现在,村里的感染者和病人个个都是精神饱满,天天都在为提高生活水平而努力,有的盖起了新房,有的买了摩托车、彩电、电动车,个个脸上都有了笑容。
回报:帮助关怀新发感染者
“是社会救了我们这群人,我们没理由不报答国家,我们能做的就是阻止病毒二代传播,帮助关怀新发感染者,扶助他们搞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杜刚说。
自从掌握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后,杜刚的妻子也积极参与宣传防艾,进家入户谈心,减少妇女们的心理压力,指导生产自救,如编织、勾织等,收入还不错。对于防治艾滋病方式之一的依从性教育,还制定了一个百分比的明细表,使村里的依从性服药率达到98%以上。
2004年7月,杜刚身体有所好转。县疾控中心主任让他开始担任“抗艾”组小组长,这一举动更提起了杜刚对生活的积极性。无论刮风下雨,疾控中心一有活动,他就马上通知大伙儿。“有一次入户进行逐个通知,忙完已是晚上11点。那天刮着大风,加上晚上视线不好,铁门把我撞得流了不少血,但我无怨无悔。”杜刚说,现在,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强,现在村民已不再对艾滋病感染者避而远之。大家经常一起干农活、唠家常;遇“红白喜事”,他们也经常给人家忙里忙外的。的确,在村里转一转,就会发现很多墙壁上都有防艾的宣传标语。
本报记者杨帆通讯员李秀珍赵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