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全国网络媒体记者一行来到呼伦贝尔扎兰屯市公路养护站进行采访。
扎兰屯市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形式, 用“农民打底子,政府给面子” 方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升级。
扎兰屯市公路养护站担负着该市公路养护的责任
扎兰屯市公路养护站工作人员向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解说公路建设情况
“十五”以前,扎兰屯市农村公路发展比较缓慢,到2001年,全市农村公路中的等级公路仅有22公里。进入“十五”以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扎兰屯市交通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在加快境内主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三农”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研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走出了一条探索、完善、创新和发展的路子。几年来,扎兰屯市共新、改建农村公路585.9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69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期末公路通乡的建设目标。特别是2009年,全市一举完成农村公路总投资1.27亿元,完成路基工程421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20公里。
“农村公路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需要建设的项目较多,如果仅仅依靠国家投资,必然会经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间,那样就会丧失加快发展的机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关键,就必须首先解决“为谁修路”的问题,真正使上到政府部门,下到乡村百姓从思想上彻底转变传统观念,形成不等不靠,共同促进发展的共识。”扎兰屯市委书记任福生告诉记者。
为了在执政为民、服务为民中有所作为,几年来,扎兰屯市交通局用科学的眼光去对待困难,去看待发展。他们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经常深入到基层进行宣传引导和广泛争求乡镇、村屯及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从2006年开始,探索动员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的形式建设,并首先在五星村的15公里通村砂石路建设中进行试点。在这一过程中,扎兰屯市交通局一班人面对通路问题并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在困惑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的根结,研究解决的办法。他们认为,仅靠交通部门引导和动员群众参与修路,促进农村致富虽然愿望良好,但修路的主体仍然处于模糊状态,“为”的成分还很突出,因此改变方式和思路,根据群众普遍希望早日修路、早日通路的这个共同意愿,通过运用农村基层组织“一事一议”政策,把为群众修路改为帮群众修路,只要乡村和群众积极,能够解决好前期问题,并愿意投劳出车拉运砂料,并考虑到农民无法独立完成施工的实际,交通部门无偿出动机械设备帮助施工和技术指导,此举使问题得到了消化,路也很快就修通了。
这条路的建成也让扎兰屯市地方政府感触颇深,一句话,就是交通部门大包大揽永远不会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产生的后果也必然是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补偿的要价越来越高、部门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只有让地方政府、让乡村群众成为修路的第一主体,认识到是自己需要修路,是交通部门在帮助他们修路,这样才能水到渠成,才能推进发展。
此后,一种全新的农村公路建设方式在扎兰屯市展开。2007年,交通局选择群众要求修路积极性较高的南木乡白桦猎村,规划建设5公里通村水泥路,条件是项目前期占地、拆迁等全部工作由乡村解决,并由农民负责路基填料的运输和机械燃料的购买,交通局则给予装载机、压路机等施工设备支持完成路基。路面施工费用除农民按所经营的土地面积集资外,政府再给予水泥补贴的办法,仅用20天的时间工程顺利完成。通过对这条路建设中“农民群众‘一事一议’集资一块、政府财政补贴一块、行业部门提供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帮助一块”的建设模式的认真总结,形成了一套切实符合农村实际的“交通帮助农民一事一议‘打底子’,政府给予补贴资金‘给面子’”的农村公路建设办法。从“为”到“帮”的一字之变,使农村公路建设的天空一片阳光。(马铃翔 李珍 薛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