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这东西,实在好!”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宝木吐奶牛小区的牧民其木格在厨房一边做饭,一边高兴地说。
其木格使用沼气还不到一个月,但已经深刻感受到它的好处。她说,以前干完活,还得烧牛粪做饭,弄得烟熏火燎的。现在用上了沼气,干净又省时,10多分钟就把饭做好了。
作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牲畜存栏量现已近亿头,农牧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烧柴做饭熏眼”的问题较为普遍,这也是以往人们对内蒙古牧区居民生活环境的普遍印象。
2004年以来,内蒙古全面在农牧区推广沼气应用技术,同时帮助农牧民对厕所、牲畜棚圈、家庭厨房进行配套改造。沼气正逐步覆盖内蒙古所有的农牧区,在河套地区巴彦淖尔市,已新建成户用沼气28365户,受益农牧民已经达11万多人,农牧民节支增收4000多万元。
巴彦淖尔市农业环境保护能源监察站副站长李兵介绍说,厕所、牲畜棚圈经过改造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都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灶烧饭快,燃烧时无烟尘,不会损害农牧民身体健康。此外,沼渣、沼液还是有机肥料,可预防农作物病虫害。
“沼气在农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已解决了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平均每座沼气池1年还可为农牧户节支增收近1500元。”李兵说,在农牧区推广沼气技术促进了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最重要的是可以做到节能减排。
据近期内蒙古发改委、农牧业厅组织的专家调查测算,内蒙古地区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产气350立方米左右,能满足当地四口之家10个月的燃料需求,相当于节约燃煤1.6吨。沼气池每年还产沼渣18吨左右,肥力相当于450公斤复合肥,施用后农作物病虫害也大为减少。加上使用沼气节约大量劳动力,以目前的价格水平综合测算下来,平均每年可直接为农牧户节支增收约1500元。
沼气技术深受农牧民欢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城郊乡城郊村农民李建新还在原有沼气技术的基础上潜心四年研制出“移动式、干发酵、混合料沼气厌氧发酵罐”,打破了内蒙古自治区沼气发酵不能使用秸秆的历史。“移动式沼气罐”占地面积小,是传统地埋式沼气池的四分之一,一次用混合发酵原料960公斤就可以保证使用三至四个月。一口猪的粪便足以供一年装罐用粪而有余。
沼气作为绿色新能源还被应用于发电。世界最大牛粪沼气发电厂一年前在内蒙古蒙牛乳业公司投产发电,每年可向国家电网供电1000万度。国务院能源办综合处一位负责人曾粗略估算,每年省5000吨煤炭,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记者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