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 媒体报道 正文
二连浩特:和谐音符在社区跳跃
内蒙古新闻网  09-12-30 18:3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奏响了爱民、安民、助民、乐民、便民、育民的和谐乐曲,58件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成为乌兰街道办事处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首要工程。

  “爱民曲”:上门帮扶解民忧。残疾低保户何有才,今年50岁,家住新华街北五街坊中学宿舍,和7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无生活来源。那仁社区居委会得知情况后,为何有才一家办理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问题。

  乌兰街道党工委从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抓起,科学划分管理网格,采取“进千家门”、“六访六问”、“六步调研”、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子”等形式,走访困难户、上访户、意见户、老党员、老干部、外来务工人员和经商创业户,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做好事,实现了走访全覆盖、服务全覆盖,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安民曲”:化解纠纷促民和。吉利公司一员工师某向公司索要工资,与公司经理发生争执,欲从五楼跳下,周围群众拨通社区“连心卡”上的电话,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协同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往现场,耐心劝解,协调公司经理妥善解决了双方的矛盾,师某激动得热泪盈眶。

  乌兰街道党工委健全完善群防群治体系,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消防“四位一体”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围绕创建“平安社区”,组建综治维稳中心和治安巡逻、治安联防、消防、信息、调解五支维稳队伍,及时有效排查、调处纠纷。街道社区干部走街入户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消除社区内不安定因素,增强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助民曲”:亲和服务增民利。“慰问重伤病人王扎根、残疾人包布仁吉力、早产婴儿贫困家庭吕丙雄,为57名社区老党员开展送学上门服务。”乌兰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占军在“民情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年以来,乌兰街道党工委进一步完善各项社区救助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生活、法律等全方位、多层面的社区救助体系。设立社区党员“连心卡”,确定每年7月2日为街道“助民日”,利用雷锋超市为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的贫困人员发放救助物品,营造了亲切和谐的服务环境。

  “乐民曲”:创优环境安民心。中学胡同西、龙峰宾馆后楼房的平房区路面窄,没有污水井和垃圾点,环境卫生差,影响居民生活,居委会干部积极组织人员将积存垃圾彻底清除干净,并协调办事处及相关单位,新建了巷道、公厕,建设了污水井、垃圾点的配套设施。

  乌兰街道党工委从社区实际出发,建立了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制定环境卫生整治方案,推行《环境卫生目标管理考核奖惩评估办法》,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针对冬季积存垃圾、乱倒污水等问题,居委会与办事处社区建设办、行政执法中队建立协调机制,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给广大居民创造了一个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

  “便民曲”:贴心救助暖民情。“这样的服务真是到家啦!有个头疼脑热的常见多发疾病不用到医院排队挂号了,只要打一个电话,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就会提供上门服务。”居民韩桂梅说。

  乌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平三免两减”惠民政策,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就近就医、上门医疗等各类服务,实现了“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就医格局。党工委急民所急、帮民所需,推行“三必、三少”(即:有情必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少让来访群众费心、少让来访群众等待、少让来访群众跑腿),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定期为群众开展义诊、家政等各项服务。

  “育民曲”:寓教于乐利民健。“一到周末,社区服务中心的阅览室、活动中心就十分繁忙,来这里看书、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乌兰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这样说。

  乌兰街道党工委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完善教育阵地,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街道党工委依托家长学校、文明市民学校和人口学校,每月定期开展文明市教育培训,在街道社区设立了阅览室、科普信息中心、多功能活动中心,免费向居民开放。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百人秧歌队”、“二人台演出队”“老年彩虹艺术团”等团体,开展经常化、大众化、特色化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为建设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吴洁)

稿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