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乌市一直把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列为全市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将住房保障工作与棚户区改造、与房屋拆迁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了既合理分散又相对集中的建设方式,并将廉租住房的公建配套、绿化、物业服务等与商品房同等标准,同步实施,提升保障水平,体现发展成果共享的建设理念,受到住房困难家庭的欢迎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居者有其屋“冬天”变“春天”
冬至后的乌兰浩特市冰天雪地,天气异常寒冷,可走进乌市居民王同立家三楼50平方米的廉租楼房,扑面而来的却是融融的暖意。屋内布置简约整洁,还别具匠心地装饰了一面小小的电视墙。“将来我们打算购置一台电视机,看看新闻,学学知识,生活会更有味道!”王同立的妻子纪淑华笑吟吟地对我们说,幸福洋溢在这位新居室女主人的脸上。
王同立2000年从工厂下岗,之后就一直靠打工和低保维持生活,平时租住平房,能住进楼房是一家人由来已久的愿望。今年11月24日,王同立一家终于搬进了新楼房,他的新家位于乌兰浩特市辉煌小区。王同立对记者说,自己能住上楼房,靠的是党和国家的照顾,靠的是乌兰浩特市的廉租房政策,他将会像记住自己的生日一样记住他搬家的日子。
王同立居住的辉煌小区位于乌兰浩特市原五一小学旧址,今年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建有8000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和王同立一样,乌市另外的192户廉租住房住户也已经喜迁新居,入住辉煌小区。
无独有偶,在南滨河四区的和谐小区, 76岁的来柱老人和他的老伴正沉浸在乔迁新居的喜悦之中。来柱老人告诉记者,他是个农民,因为地少,常年在城里和老伴打零工,做着磨菜刀和卖菜的活记,一直租住房子,生活还过得去,但是,在城里工作的独生儿子49岁时得了脑血栓之后,他们的生活开始艰辛起来,政府了解这一情况后,为老俩口办了低保,今年又按政策分给老人这样一套41平米的兼租房。老人指着自己穿的单衣说,看看,我家就是这样暖和,以前租房子住时,冬天连睡觉都得穿着棉衣,感谢政府啊。
同样感觉心里暖和和的还有今年47岁的成丽萍,记者在她家采访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她说,她希望通过她把政府的作为宣传出去,让老百姓知道,政府给予困难群体的无私的关怀。也同样是41平米的小房子,让成丽萍收拾得干干净净。今年23岁的儿子眼睛有残疾,没有工作四处打工的成丽萍从儿子15岁时就一直和儿子独自生活,娘俩这么多年以来不断地找房不断地搬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搬进这个新家之后,她和儿子兴奋不已,她指着一室一厅41平米且装修完善的房子告诉记者:我们娘俩拿把笤帚扫扫地就进住了,我们才花了31058元,就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生活对她来说充满了希望。
质量有保障“廉租”不“廉质”
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里,“廉租房”往往是“廉质房”的代名词,配套建设水平不高、房屋整体质量不高、周边交通不便似乎已经成为集中建设的廉租房小区的“通病”。
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乌市根本不存在。记者在盟医院东墙外辉煌小区(该处廉租住房是在经济适用房中配建8000平方米193户,目前已以交付使用)和盟运输公司北墙外的利民小区(2.4万平方米、515户)、南滨河四区的和谐小区(2.67万平方米、594户),看到四周林立得许多商品楼房,放眼望去,很难分清楚哪几幢是商品房,哪几幢是开发商代建的廉租房。“我们的廉租房建设模式,采用在拆迁安置房项目中配建和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代建的方式,既合理分散又相对集中,有效避免了因集中建设廉租住房小区而造成的‘贫民窟’现象。”乌市房产局的同志告诉记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切实改善民生,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住上舒适的楼房,乌市政府从2008年8年起开始建设廉租住房小区辉煌小区。今年乌兰浩特市进一步加大了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多方筹措资金2500万元,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2009年又新建利民小区、和谐小区两处廉租住房小区,总面积5.0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解决全市1109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和谐小区已办理入住手续,利民小区也将在今年年底交付使用,温暖更多的群众。
与此同时,乌市规范及时地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007年,全市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数970户,全年支付租赁补贴资金107万元;2008年,全市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数4300户,全年支付租赁补贴资金366万元;2009年,全市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数5627户,全年支付租赁补贴资金864万元,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数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逐年上升。2009年,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由以往的各街道办事处统一发放逐步向银行社会化发放过渡,同时对低保家庭、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未达到15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给予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保障,每户每月分别享受105元至175元不等的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董一鸣 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