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 理论综述 正文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着力点
内蒙古新闻网  09-12-30 18:4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于实践的过程。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对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真理性。然而,这一理论只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根据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可以说,只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并及时把这些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既能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科学理论。

  深入了解群众需求

  始终以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走进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把握群众的所思所虑,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理论学习成为群众的自发行为。为此,应着力把握四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群众的理论需求。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解释,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疙瘩”。二是更加注重群众的理解需求。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根据群众的行业特点、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用其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解理论。三是更加注重群众的审美需求。当前,随着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爱知、爱美、爱乐的愿望更加强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着眼于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和艺术形式宣传科学理论,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努力实现求真、求善、求美的有机统一。四是更加注重群众的参与需求。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群众不仅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也掌握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参与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保护好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群众在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理论武装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认识到科学理论是自己参与创造的理论,学习科学理论的过程是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

  努力改进话风文风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大力提倡新鲜活泼的话风文风,让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一方面,认真学习群众语言,努力掌握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特点,做到能用老百姓的话讲解党的科学理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结合人民群众的接受特点,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造性转换,提出了许多脍炙人口而又寓意深刻的观点和论断。这为我们改进话风文风提供了成功范例。另一方面,做好“结合”与“转化”工作。注意把“大道理”与“小切口”结合起来,把“普通话”与“地方话”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摆事实”结合起来,多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典型说话,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积极创新形式手段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不断创新形式、努力拓宽渠道,增强实效性。比如,理论宣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传统形式。这种面对面、心贴心的方式在网络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愈发凸显其重要价值,应当继续坚持。同时,传统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在进行理论宣讲时,可以采用现场互动、情景交融、视觉艺术等多种新的方式,使老传统焕发新活力。当前,应特别重视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近些年来,网络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方式。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努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断探索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总之,应精心打造平台、不断拓宽渠道,大胆探索一切有益于科学理论走向大众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

  (执笔:周建伟)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