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热电厂的前身是1919年创建的“归绥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几次易主,几经更名,2004年以呼和浩特热电厂命名。蓦然回首,呼厂有旧中国30年的惨淡经营,也有在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从其盈利能力、工资待遇、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演变,可以展现自治区电力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旧呼厂自1922年5月开始发电,到1949年解放时,只有1.8万千瓦的发电能力。解放后,企业才走上了一条自主发展之路。
1981年就在呼厂当锅炉运行工,现为运行部部长的程锁绊回忆道:从1960年至2002年,呼厂共建设了8台总装机57.4万千瓦供热机组,除去关停的4台机组,至2008年底,总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完成工业总产值752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86997元/人·年,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呼厂还是呼市地区最早开展集中供热的企业,1988年至2008年20年间,供热量从75.69万吉焦增加到459.3万吉焦。目前,呼厂承担着呼市地区9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
说起工资待遇,1981年入厂,1992年就在呼厂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李树彪部长,详细地介绍起来:“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职工年均收入从134元增加至777元。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至2008年底,职工人均工资总额是1949年的400多倍,是1979年的70多倍。”
过去,呼厂的小机组机、炉、电分别控制,仪表以常规单位仪表为主;5万千瓦机组时,仪表采取比较先进的综合仪表;2001年投产发电的20万千瓦机组,形成了以计算机控制为中心的集散控制系统,使控制系统产生了质的飞跃。而新建的供热机组,采用了直接空冷、超临界参数、直流锅炉、机、炉、电采取分散控制,外用系统普遍采用PLC程控。“现在,高效电袋除尘、脱硫、脱硝等先进技术也已经很普遍了。”在呼厂从事20多年热工控制工作的设备部副部长曹金向,谈到呼厂在科技方面的进步难掩自豪。
旧呼厂每年产生的灰渣直接排入临时灰场,侵蚀大片农田。1978年新的储灰场投入使用后,大面积的灰水浸流侵蚀农田的现象基本得到了控制。1987年以来,呼厂建成了内蒙古电力系统首家厂级“环保监测站”,环保工作逐步加深。2005年,呼厂投资1.396亿元对这两台20万千瓦机组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新工艺进行改造。2006年,系统脱硫率达95%以上,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硫减排1.3万吨,成为北方公司首家对旧设备进行脱硫改造的企业,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近两年,通过对2台20万千瓦机组的通流部分和主要辅机的变频改造,供电标准煤耗、发电厂用电率都显著下降。
90年的沧桑岁月,锤炼了一支敢打硬仗的职工队伍,使呼厂具有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