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党委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基层党委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自己首要任务和工作重心来抓。
那么“三农”工作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巴拉格歹办事处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到辖区内13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128户,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入户走访、实地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为期13天的专题调研走访活动。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刻反思我办事处“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农村发展现状的研判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农”形势与现状
目前,我办事处农民收入基本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由于今年遭受几十年一遇的旱灾,农业生产遭重创,让农民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年办事处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仅2840元。新立村村民郭树波今年种20亩玉米,包地15亩种葵花,卖粮收入仅13200元,除去投入9700元,纯收入仅剩3500元。现在,他还要四处张罗把年初种地贷款11000元(含利息)还上。农民种地辛苦一年,倒赔了7500元。明年种地还要到处借钱,这还不包括明年一年的日常生活开支。而这些债务要靠明年的农业收入去偿还,如赶上个好年头1—2年才能还清,年头不好的话,债务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在今年,象郭树波这样种地赔钱成为普遍现象,农民连来年种地钱都没赚回来,哪还敢去看病、盖房,供孩子上学和结婚的花费更是难以承担。
调研中发现,全办事处还有14个自然屯、44000亩地没有井,有些屯虽然有井,但浇灌高峰期抢井现象严重,而多数井因24小时浇灌,再加上电压不稳等因素出现烧泵、线路损坏等现象,对本就非常脆弱的农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受今年干旱、气温低等因素影响,共和村村民母建军在农业开发区的15亩玉米亩产1000斤,比去年减产500斤,但这在我办事处属于高产,灌5遍地,亩投入翻了2倍,仅收入5000元,比去年减少3倍。水库村是办事处人均土地最多的村,人均15亩地,但坡耕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全村共有10眼井,为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区打井。今年,村民孟令杰种植玉米、葵花和豆子这“老三样”共90亩地,投入13000元,满山遍野的种地收完一卖才收入1万元。堆在院子里卖不出去的瞎苞米“喂猪猪都不吃”。如吗呢吐村农民孟凡贵所说:“农民种地就像押宝,押中行了,押不中就完了。”庄稼不收年年种,农民仍然在靠天吃饭,“押宝”种地。
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存在“种地发不了财”,“种地得饿死”观念的农民不在少数。今年入不敷出的年景,更是让很多农民对种地失去了信心。农民大多通过发包土地得到的现钱来缓解债务。近年来,办事处中青年农民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比率逐年上升,仅今年一年新增务工人数802人。但是务工农民状况不容乐观,很多青年农民打工几年后带回外地媳妇和孩子,接着种两年地后,孩子大了,再出去打工,因人口流动而引发的社会治安、留守老人与儿童问题、计生等问题日益凸显。以三合村西屯为例,早在1995-2000年,全屯53户村民外出打工,仅剩11户,三间房加上一个院套的价格最便宜时卖到100元,1万元可以买下一条街。村民吴权友因无力偿还村上为他垫付的农业税、三提五统等费用共计3700元钱,扔下自家的2间土房和土地,连夜离家,踏上打工路,一张贴在门上的字条写出了一个农民背井离乡的酸楚:“此房归村,人已走了,火车一开,谁也不该”。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村民逐步返乡,全屯现有31户,但只有10户种地,其余均以打工为生。75岁的村民郭义章老两口生有6个子女, 均打工在外,无法赡养身患疾病的老两口。郭二人还得照顾子女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只能依靠村上救助和解决。土地不再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人力资源不断流失,人地逐渐分离。如果明后年农业不能增产增收的话,第二次外出打工高潮将要到来,对农村的各项公益事业,如修路、修桥等工程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对农村教育、合作医疗、低保等工作的管理更是带来了诸多困难。
问题原因分析
落后的思想观念是捆住农民手脚的“绳索”,是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民存在两种懒习惯:一是思想懒,不去积极思考发家致富路子。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小农思想严重,对“三个月种地,三个月收秋,三个月耍钱,三个月过年”的生活方式很满足,什么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畜牧水产、林果蔬菜、农产品加工等致富思路连想都不去想。抛开商家可以赊玉米种子、化肥的客观因素,农民普遍认为“苞米价稳,“种苞米准称”,种植品种局限在玉米、葵花、豆子这“老三样”之间。去年,葵花市场价格平均在2.5元/斤,今年农民偏重种葵花,盲目把好地都种上了葵花,由于受市场波动,葵花价格偏低,价格平均在0.7元/斤,加上旱灾,农民收入要比2008年减少50%。二是身体懒,“等、靠、要”的习惯盛行。比如,农民都知道深翻土地可以高产的常识,但普遍从种地开始从未深翻过自家耕地。农民都知道种菜出钱,当问到不种的原因时,“那得费多少事啊”这句话是最多的回答。农民始终存在“地多有靠头”、“多种多收”的思想误区,抱着“心到佛知”的心态,春天种完地,就等着秋收。可见,不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就是一句空话。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办事处现有耕地21万亩,通过几年努力,虽然农业综合开发区已经达到了7个,但是水浇地只有7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0%。共有335眼井,其中电灌井303眼,机灌井6眼,大口井26眼。无井屯占总屯数的32%,无井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21%,占全办事处人口26%的农民仍在真正靠天吃饭。义和村水泉屯全屯仅靠一处人畜饮水井灌地,中信村大坝屯4000亩地仅靠1964年打的一眼井用于抗旱,抗旱期水常被抽干。
农业产业化模式尚未成熟
一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农民个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如办事处现有1.3万亩水田,种植品种多而杂,未形成规模种植,加之加工粗糙简陋,农民面临销售难的问题,拿到集市上散卖,成米最高价格不超过2元/斤。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健全。我办事处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