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女性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 各地经验 正文
乌市第十中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侧记
内蒙古新闻网  10-01-21 16:34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爱心永驻  情系师生 

    乌兰浩特市第十中学地处乌兰浩特市区北部最边远的义勒力特工作部,生源来自于辖区内各村屯,大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并不富裕。近几年连续干旱,降雨量大大减少,绝大部分农民的水稻田由于无水而被动地改成了旱田。种植旱田远不如经营水田的效益,自然降低了家庭经济收入,出现了返贫现象。另外,不少农民外出打工,出现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很难得到生活上的及时照料;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上更是缺少母爱,对学习失去信心。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乌兰浩特市第十中学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突出内涵发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关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是他们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之一。乌市第十中学校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教师入户进行走访调研,了解掌握了贫困和学困的原因。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党支部组织加大了帮困扶贫力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一助一”、“多助一”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同贫困生、学困生结对子,并通过对外宣传、走访、求援,征得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大手牵小手”、“一帮一,结对子”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使所有贫困生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效地控制了学生的辍学,为稳定生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助一、结对子”活动中,乌兰浩特市第十中学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全体教师踊跃参与,有的给学生拿钱交伙食费,有的给学生买学习用品,有的给学生准备物质所需。2009年9月份以来教师们捐助资金共计1526元,捐助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共计1932件。党支部在活动过程中又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使贫困学生在初中年段的三年时间里学习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帮扶贫困生活动中,各班级捐助活动形式多样,里面融入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品行教育等项教育内容。活动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典型事迹。九年三班班主任赵秀娟老师在帮扶贫困学生的活动中事迹突出,她不仅仅在学校要求的“结对子”活动中表现积极,更主要的是在她任班主任三年来,始终如一的关心帮助贫困学生。谁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谁的父母离异,谁的父母有重病,赵老师把班级里一个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记在本上,放在心里。全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得到过她不同程度的捐助。赵老师的班级里有一名叫郭平安的同学,没有母亲,自己心脏不好,经常请假去医院看病。赵老师多次给他拿钱看病,几十元、几百元,连赵老师自己都记不清了。赵老师多次向郭平安同学表示:“你一定要坚定信心,把病治好,好好学习。钱我不是借给你的,我是给你的,你丝毫不用担心还钱,我一定帮助你完成学业。只要你进步了,老师就快乐了。”郭平安同学冬夏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椅子上坐的垫,甚至书包、钢笔、作业本、练习册、课外书等等,赵老师全包了。其实,赵老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母爱,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给了学生生活的动力。这种精神力量的鞭策和鼓舞,折射出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平凡与伟大,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边”!七年一班的班主任其木格老师也是帮扶贫困学生的优秀教师。她本人并不富裕,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同亲戚朋友借了钱,又借了贷款。尽管这样她也始终坚持帮扶贫困学生。其木格老师的班级里有一名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名叫宝春,家住东包,在校住宿,往往交不起伙食费,其木格老师经常拿自己的工资给宝春同学交伙食费。宝春同学常常感动的泪流满面,向其木格老师说:“老师,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如果没有您的资助,恐怕我早就辍学了。是您的关心呵护,我才有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捐资助学、帮扶贫困生事例在教师的群体里不胜枚举,涌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正是这些淳朴善良、扎根农村教育、甘于奉献的老师们,才托起了大山里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蓝天。(李斌 王璐瑶)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赵静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