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泉村地处牙克石市市区西南部,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高。因为本村内有一眼清泉,即使在-40度的严寒中,泉水也湍流不息,所以被当地人称为“神泉”,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暖泉”。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牙克石市东兴街道办事处暖泉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别具特色的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别有新意的解决影响发展和群众生活的突出问题,使全村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在实践活动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新的发展。
——建设文化设施,送文化下乡,“文明之泉”聚新村
暖泉村不断推进示范村建设,先后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小康文明村,2007年被呼伦贝尔市确立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市委组织部为暖泉村捐赠价值6万元的远程教育设备,该村的远程教育工作已成为牙克石市远程教育试点村。通过远程教育活动,使村里党员带头学科技、学文化、学政策的意识不断加强,现已有4户党员成为村里的五新示范户。为了让村民更容易接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把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章节通过文化长廊的形式展现出来,对本村风情、民情、生活常识、科技种养殖、疫病防治、法律、计生等相关内容进行集中宣传和学习,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农民的思想中,引导村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提升村民的科学素质。暖泉村“两委”班子积极协调东兴街道办事处新建成了面积达84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广场内设有篮球场及多种健身器械,广场的建成,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本村又自筹资金3万元修建了中老年活动室和计划生育服务室。为了丰富暖泉村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相继创办了图书室,建起了村级农村科普画廊,成立了秧歌队,构筑了群众性、大普及、上档次的乡村文化主阵地。村党支部还把科学发展观知识编成快板、三句半等农村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自己参演,组织农村群众参演的方式,进行演出,先后编排文艺节目19个,演出达23次。
——铺致富新路,推进饮水工程,“富民之泉”进新村
2008年暖泉村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后,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不断丰富市区居民的菜蓝子,种植的蔬菜达10余个品种,并且有牛奶、蔬菜共7个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和自治区农牧业厅绿色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知名度,为市区居民吃上放心菜做出了重要贡献。暖泉村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工程,积极协调水利局争取资金30万元,村里配套资金1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截止目前已有163户村民享受到了二期饮水工程带来的方便。同时,借助“草原书屋”,指导村民学习种植、养殖技术。自“草原书屋”入村以来,书籍和影像资料已被村民借阅4000余次。通过学习,有的村民办起了特色养殖,有的试种了平菇,使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许多村民还从一些历史文化、科普健康、政治法律方面的书籍中汲取营养。他们高兴地说:“草原书屋”使我们走上致富路,更为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
——问需于民,造福百姓,“民心之泉”涌新村
近年来,暖泉村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养殖投入,鼓励村民搞个体私营经济,全村掀起创业的热潮。村里为缺少创业资金的村民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帮助112户村民担保贷款350万元,有效解决了村民因资金问题而无法创业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村民的家庭收入。针对村民卖薯难问题,积极组织村民考查大雁鹤声薯业淀粉加工厂和麦福劳公司,并签定了11,000亩的马铃薯种植收购合同,大力发展了定单农业,使马铃薯销售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村党支部通过开展走访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民情,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村里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17件,为困难村民修建房屋5处,自筹资金新修水泥路3.5公里,砂石路18公里,对损毁的4座小桥进行彻底维修,保证了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截止目前,东兴街道办事处各村共建设完成水泥路5公里,砂石路25公里,投入资金达375.3万元。2009年党支部、村委会为了方便村民到市区出行购物和中小学生上学,积极与市公交公司进行联系,开通了暖泉村至市区的第5路公共汽车,在方便村民出行的同时,也使中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一条条农村公路的通行,必将极大地改变农村交通条件和农民出行难的现状,让农民走出泥泞,奔向小康。(记者赵文萃 通讯员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