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0年全国两会 > 热点解析  正文
官方空前重视 新能源料成热门话题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1 17:48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月24日,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召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研究工作启动暨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明确将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据悉,在政府有关部门于2009年11月提出的信息产业、生物科技共七大新兴技术领域中,新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中新社发江苏-徐瑞平摄

  寒冷的季节里,或许能源可以给人带来暖意;金融危机的阴影完全消失之前,或许新能源可以激起众人的兴趣。

  “腰缠万贯”的浙江温州商人前往内蒙古,开始“染指”风力发电;一家原本名不经传的中国新能源生产商,不惜重金跻身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全球赞助商之列,希望借此能在市场上有更大起色。

  他们的身后,实力雄厚的国有能源公司寻求购买海外传统能源资产的同时,也跟外资公司、私营企业一样,对新能源产业青睐有加。

  中国官方智囊团测算说,今后10年中国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投资热情的背后,是中国的能源需求。尽管作为主要能源的原煤产量增长了12.7%,海外石油、天然气甚至煤炭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的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以及电力供应,仍然不时出现紧张。

  在经济增速较金融危机前已有所放缓的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30亿吨标准煤,能源供应紧张的现象并未好转。研究者预计,10年后这一规模将扩大到45亿吨标准煤。

  能源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之一。修改法律、成立高规格能源机构,官方对能源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可以预料,在中国即将召开的“两会”上,新能源将成热门话题。

  一个月前,中国成立了以国务院总理领衔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在这一超乎寻常的能源“小内阁”中,除了国务院总理和一位副总理之外,“阁员”还包括军队高层以及外交部部长、发改委主任、财政部部长、商务部部长等21位中央部委高官。

  中国能源局的官员介绍说,国家能源委将制定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其中,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会成为突出重点。

  能源需求之外,如果再把中国的减排承诺考虑进去,就更容易理解官方对新能源表现出的热情。

  中国去年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乐观的国家能源局官员甚至希望,2050年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取代现在的煤炭成为中国能源供应的主力。

  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减排承诺,新能源成为可以两头讨好的“香饽饽”。官员们公开鼓励中国企业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政策的天平也开始向新能源倾斜。

  根据两个月前重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官方将对成本较高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对新能源更为热切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同意,太阳能光伏电站出售的电价,可以高出常规电价的三倍多。

  政策扶持,再加上高涨的投资热情,已使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风电已连续五年增幅超过100%,它还提供了2009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

  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至少可以在一半多的中国省份感受到新能源释放出的热量。上月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上海、山东、江苏、甘肃等众多省份的行政长官,纷纷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新能源。

  据统计,有上百个中国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或者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将其列为支柱产业。

  新能源令遭受金融危机困扰的地方政府眼前一亮。如能做大本地新能源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支持的同时,还可以不必再为找不到新经济增长点而发愁。在接下来的就业、甚至绿色GDP竞赛中,也就不必担心居于人下。

  跟能源公司高管一样,各级官员中也有不少人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以预期的是,他们对新能源的兴趣也会感染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会场。节能减排、新能源的战略规划、投资等问题,恐将成为2010年中国全国“两会”的一大热门话题。(记者赵建华)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