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0年全国两会 > 两会时评 正文
乘科学发展东风 谋强国富民大计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2 12:02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社评:乘科学发展东风谋强国富民大计

    ——写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召开前夕

  冬去春来,日暖风清。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在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关键之年,充分发扬民主,开好全国两会,对于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具有重大意义,全国各族人民寄予厚望。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既备尝艰辛,又满怀喜悦。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遭受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使我国经济逆势上扬,交出了世界瞩目的“中国答卷”。

  展望新的一年,我们既信心坚定,又深感责任重大。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实现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一年。具有更深刻意义的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这将是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的重要一年。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正长。越是情况复杂、任务繁重,越需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越需要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形成合力。通过开好全国两会,促进科学决策,凝聚强大力量,以实现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神圣使命。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发扬民主、反映民意,把两会开成一次民主的大会。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一个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共议大计,代表、委员们将审议和讨论人大、政协、政府、“两高”等一系列工作报告。发扬民主对关键之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人们期望,与会代表和委员认真履行职责,以充分发扬民主保障科学决策,为走好关键之年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两会开成一次团结的大会。

  团结就是力量,共识孕育希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全国人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重要途径。面对艰巨的任务,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面对复杂的形势,更需要凝聚广泛共识,统一思想行动。人们期盼,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大代表和来自各族各界各党派的政协委员们依法履职,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让全国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形成应对挑战的强大力量,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举。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脚踏实地、众志成城,把两会开成一次求实的大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存在一系列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孕育着一系列潜在风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人们相信,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一定能顺应人民期待,不负人民重托,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文化进步。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两会开成一次奋进的大会。

  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而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则为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既需要坚定的决心,也需要坚强的毅力。能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大局。人们相信,与会代表和委员们一定会承担起神圣的使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坦陈直言、献计献策,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为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贡献智慧。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我们坚信,在关键之年春天召开的这次两会,必将进一步坚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信心,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力的前进步伐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