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2010年全国两会 > 热点解析  正文
二次房改呼声渐高住房制度走什么路
内蒙古新闻网  10-03-04 09:30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人民网  
 
  房改对房价影响几何?

 

  作为国民经济的经济支柱,房地产业对保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2009年,全国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额有望突破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五分之一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预计达3.6万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19%;在增量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贡献逾三成。

  面对这样一个经济支柱,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入市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冲击吗?“有的人不理解会有这样的担心,有的人是因为害怕会有这样的担心。”李庆云说。他认为,如果有影响就是因为保障房的数量太少,如果保障房比例提高到50%以上,这些开发一样需要钢筋水泥,一样需要装修家具,一样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不大,而且更好更健康。

  李庆云坚持保障性住房不止要做大也要做好,要保证质量也要保证面积合理,并且要以租为主,符合条件都可以进来,不再需要的可以出去,做成一池活水。“保障性住房做大做好会对房价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房屋供给增加了,购买需求会减小,同时会影响消费者预期。”

  对于房价问题,温家宝总理日前在与网民交流中表示,有决心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房价管好,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李稻葵认为,合理的水平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中等收入的家庭和个人应该能买得起房,第二个是房价与租金不能脱钩,房价过高而租金不高就表示有泡沫在里面。为了达到合理的房价,政策毫无疑问非常重要,但是体制也要跟上,光有政策而没有体制是不可持续的。“特大型城市的调整在所难免!在温总理和网友交流后我更加坚持这个观点了。”

  如何让地方政府动起来?

  保障性住房的进展很慢,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动力不足,缺钱是第一条理由。在1月19日召开的“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成效座谈会上,国土资源部给出了一组数据:去年1到11月,我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27.54万亩,仅完成年度计划供应量的46.66%,完成不到一半

  对此,李稻葵委员表示,要从体制上保证房价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必须要改变当前房地产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格局。他在本次两会上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建议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以自己的保障性住房作抵押到市场上去发债。“盲目发债不行,地方政府要以保障性住房做抵押来发房地产债,现在是老百姓去银行借钱,需要转为地方政府自己直接开发直接举债,然后把这些住房提供给那些需要住房但又买不起房的家庭。当然,为了抑制他们的牟利冲动还有待公众的监督。”

  “中国不缺资金,政府钱很多,银行流动性良好,民间资本也充裕,就看你怎么用怎么花。现在的土地出让金最终要转嫁在百姓身上的,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李庆云说。他表示,筹集资金可以吸纳社会资金,如社保资金。另外,在保障性住房的类型上必须要有所选择,以前是建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管不好也容易出问题,最好是建公共租赁房,地方政府成本低不亏本还有利润。李庆云委员提出,可以搞金融创新,发行债券,最好使之证券化,这样可以收回资金再去建保障性住房。

  另外,李庆云认为从根本上打消政府的卖地冲动,就应该把土地出让金收归国税,而现在是收归地税。“收归国税后再通过转移支付全额返还给当地,并规定有大部分金额是建保障性住房的,这样,地方政府建保障性住房的兴趣就会提高,这也需要从立法上加以确定。”

  “解决保障性住房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但只要政府路选对了,立场明确了,并且真正有了办法,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李庆云说。(记者李雨思)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