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呼尔查。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2900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与嘱托,在人民大会堂议国是、论国策,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局建言献策。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呼尔查关于加快包头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包头市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的议案引起了内蒙古媒体的普遍关注。
从1809年包头改村为镇到1926年设县,包头作为城镇的历史有200余年。然而,直到新中国时期包头才真正具备了城市的规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日新月异,“草原钢城”的名声蜚声海外。
到2009年底,包头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60亿元左右,增长17.5%左右,继2006年跨过千亿元大关之后,三年时间再增千亿元总量。财政总收入完成244.2亿元,增长19%。年初确定的592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其中竣工项目达到312个。全年新建和续建了241个5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1.3亿元,增长37%。包钢通过实施一批优化产业结构的项目,实现了年产钢1000万吨的重大突破。北奔重汽新型驾驶室、华锐风电、吉泰铝型材等99个项目相继竣工投产,众翔轻型飞机、东方光大光纤生产线、中复合兆瓦级风机叶片生产线、亚新隆顺100万吨稀土合金钢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此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8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26元,分别增长10.7%和1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8950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5522元,分别增长16.6%和11.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8%。为人民群众兴办的20件48项好事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谈到鹿城这200年的沧桑巨变,包头人述说荣誉如数家珍,无比自豪。
2009年包头市市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建国60周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实施畅通工程模范(一等)管理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100个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项目如期竣工,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继续巩固和发展,城市品位和形象进一步提升。
“稀土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但目前缺乏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科研和产业化脱节,自主创新不足,高端产品开发滞后。建议把发展稀土产业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稀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鼓励稀土产业向应用领域延伸,建立稀土收储制度,在包头建设国家稀土库,打造国家级稀土交易平台。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设立从稀土研发到产业化全过程的支持计划,引导稀土产业健康发展;设立稀土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稀土战略储备和研究开发。”3月7日,呼尔查在内蒙古代表团举行全团会议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提出议案。
“一年之计在于春”,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起点,包头市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为描绘包头市发展蓝图的市长呼尔查运筹帷幕,决胜千里。
记者注意到,2010年包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描述包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包头市委的部署,深入实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战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发展的有效性;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增强发展的驱动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力推进富民惠民进程,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包头市政府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共有十项。其中,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千方百计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做好“三农三牧”工作。在维护农牧民切身利益、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牧区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两项主要工作引人注目,百姓齐声叫好。
依托传统资源优势禀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步伐,全面实现了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生态优美良好局面。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重托。现如今,包头市站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前列,吹响了冲击经济强市的集结号,人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相信草原鹿城凭借钢铁般的坚强身躯,在中国舞台上舞步更矫健、更轻盈。(内蒙古新闻网特派记者薛海军李东海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