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塞北”,咋暖还寒。走进内蒙古东北部的扎兰屯市雅尔根楚办事处五道沟村,感受到的是和谐的生活气息,踏着整洁平坦的水泥路前行,眼前是百所整齐划一标准住所,农业合作社正一车车购进种子、化肥等农资备春耕……“昨日”这里还是该市最贫困的“五穷沟”,而今却是新农村建设新区,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这一切得益于雅尔根楚办事处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采取“创新为民、政策惠民、政府带民”的“三民”方略。
创新为民 一个组织带活一片经济
穷则思变,思路一变天地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已不适应目前的发展需要。为此,雅尔根楚办事处党委政府大胆尝试,推陈出新,组织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新途径。2007年,五道沟村是雅尔根楚办事处最穷的村,当年全村268户村民以土地集中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全区首家雅尔根楚凤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85.1%;集中入社土地7010亩,占全村耕地的87.1%。集中起来的土地由12个种田能手集约经营,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模式。2007年至2009年,入社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400、5500、7200元。据合作社理事长张凤鸣介绍,今年,凤鸣合作社集中经营的7010亩耕地,以大豆为主,预计亩收入可达270元,并将与黑龙江农垦联手实现合作联合经营。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民,有地不用种,在家就分红。”今年51岁的村民姜忠说,“真没想到,把土地交给社里,亩收入竟然比个人种高出这么多!”老姜说,入社前自己种的地亩均收入最高也就150元左右,如果出租每亩租金也就在50至80元之间;入社后,去年亩均分红300元,同时国家给予的各种补贴一分不少,一年下来,全家年纯收入6万元左右。
目前,五道沟村已从土地上松绑出来的400多个劳动力已有300名有技术、有知识的中青年农民到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务工,一些妇女也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搞起了特色养殖和食用菌等专业生产,家庭收入日渐增加。
政策惠民 百户农民喜迁新居
提起往事,有着30年党龄、70岁高龄的王富贵老人感慨万千。他说,以前村里的小路是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住房更不用说,村里大多以土坯房、石头房、草房为主,夏天漏雨、冬天结冰;吃水靠井,冬天冻、夏天混;购买生活用品或者有个大病小灾儿要跑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而且公路颠簸耗时较长。
选准切入点,小投入撬动大民力。这是扎兰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写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雅尔根楚办事处针对凤鸣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国家各种惠民政策,在五道沟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整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危房改造、村村通、自来水等10多个惠民项目,用于“三建”即建住房、建公路、建基地;“三增”即增添养殖厂、增添沼气池、增添托牛所;“三改”即改水、改厕、改电及公益事业建设等。
走进五道沟新区李大爷的家中,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李大爷激动地说,2009年春节我们过得老滋润了,我们农民不用种地还能分红,村里的100户农民还集体搬进了砖瓦结构的新区,每户政府补贴了1.5万元的建房物资,国家免费给按上了电,腊月二十八我们喝上了自来水,这房子不比城里的差多少啊!李大娘插话说,我们还用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购买了大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给我省了1000来块钱呢,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啊!
政府带民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雅尔根楚办事处书记李德明说,新农村建设不要过高要求农民,不要搞人造景观,要为农民创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扶持建设一套舒适的住房、寻找一个致富的途径,带领农民加快发展。
目前,五道沟村100户新村建设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年将在完善生猪养殖场、村屯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平菇繁育基地建设、托牛所建设、生猪养殖场二期工程建设,利用三年左右使整体居住条件有质的提升。
今年,雅尔根楚办事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鼓”已经敲响,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扎兰屯市委“512345”战略,推进雅尔根楚经济发展“433”工程,即发展“四大产业”、强化“三项举措”、实现“三大目标”。以合作社为纽带、农投公司为平台,大力提高乡域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协作面,增强整体竞争力,三年之内要让每一个农民都成为合作社成员,切实提高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对接市场的本领,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构建“兴雅现代农业产业带”,实现乡域经济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雅尔根楚办事五道沟新村建设是一次因地制宜的创新运动,虽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行之路。 (记者 安华祎 通讯员 韩冷 郭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