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10世博会 > 世博之路 正文
1933-1934 芝加哥世博会
内蒙古新闻网  10-03-25 16:49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新世博在线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欢歌的第一声,基本都是从华尔街发出的。

  这条街上有一块醒目的铜牌:“纽约股票交易所--这个买卖证券的中心市场建于1792年,为每月聚集在附近一棵梧桐树下交易的商人所建”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券交易所。

  11时,噩梦开始了。交易所抛售的狂潮全面决口。长期的过度投机、生产下降、消费下降开始洗劫新大陆20载的繁华梦。

  低价、低价、再低价;卖出、卖出、再卖出。电话机、电报机均被占满。交易所内外拥满了惶恐的人,昔日的坚毅变成无助的惶恐。当天:有11名投机商自杀。

  到交易所关门时,人去楼空,满地纸屑。

  股票一路狂泻,到11月,小户倒下了,大户也倒下了。这个“黑色的星期四”像一个吞噬天地的幽灵,在新大陆激起黑色的大潮,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边,汹涌地扑向对岸。华尔街垮了,全世界焉能不垮。

  在欧洲,奥地利最大的维也纳银行倒闭。1930年,伦敦失业人数激增到250万;1932年,30%的奥地利人失去工作;16至30岁的德国男人半数失业;法国也元气大伤。在更远的太平洋岛国,日本的农民和纺织业主大批破产,昔日的纺织品出口市场已全线崩溃。

  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恢复美国经济的新政崭露头角。

  这是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举办时的情形。在新政的支撑下,美国人开始恢复往日的自信。这一届博览会的主题是“一个世纪的进步”。令人瞩目的是航天技术。一个新的太空时代展现在好奇的观众眼前,这个新梦想在新大陆升起。

  正当欧美在经济崩溃与复苏中挣扎搏斗的时候,在亚洲的印度,一个形容干瘦、赤裸上身的印度人在为民族的崩溃与新生而斗争,这就是圣雄甘地。

  印度在17世纪就支持不住了,远道而来的探险者慢慢掀去商业的面纱后,掠夺与统治便开始了。到1837年,英文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这对有见识的印度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毕竟印度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是英国人不可企及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人纷纷去为英国作战,他们希望在战后,英国人能因此还些自由给他们。但一战一结束,罗拉特法案为这个愿望揭了秘--这是与虎谋皮。

  甘地早年游历欧洲,去过南非,他是印度人中放眼看世界的人。同时,他有着独特的信仰和万死不辞的殉道气质,他注定是被上苍派来解救人的人。他的斗争方式独一无二,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他多次为理想和人民入狱,但他舍一死而成就千万的气质穿透厚厚的狱墙,无论在纺车旁,无论走在印度被烈日晒裂的土路上,无论在监狱的黑暗中,他始终是印度人自由的精神支柱。印度人在他的引领下,烧了英国人的货物,仍穿着自纺的印度土布,用血肉之躯阻拦火车的通过,他们被英国用木棍击打,倒下去,站起来,倒下去,又站起来,再倒下去,再站起来,他们相信,像这样做伟大的印度才能站起来。

  到1935年,自由的曙光开始射向印度,印度政府法案规定保证普选中获胜的官员可以分享权力,自由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甘地的伟大精神对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民族之间的和平----作了最勇敢而生动的诠释。

  甘地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一个人,无论是他的同胞,还是奴役他的同胞的英国人。在甘地的世界观中,人都是可以沟通的,基于他的信仰,他更多地是用牺牲自己来赢得最后的胜利,他对和平的信念超越了国界与时间,在甘地死后的世纪中,他仍然是印度永恒的象征。

  虽然在甘地死后,印度陷入了激烈的宗教斗争中,人民再一次为尊贵的信仰进行愚蠢的杀戮,但是民族间的和平总是在和平到来之后,平静地告诉昔日仇视相戕的人一个平凡的道理:暴力与征服下的稳定是短暂的,只有源于和平信念的和平,才是永恒的。

  1935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在展示新技术的同时,表达了参展国对和平的期望。此后,人与人的关系和新技术同步成为世界博览会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1900年以后的世界博览会有一个显著的变化特点,它从技术的世界中诞生出来,但它很快便站在技术的肩膀上,更多地关注人文状况,更多地提到人的权利、民族间的和平、国家间的平等、人的生存环境,这也是世界博览会恒久不衰的原因。

[责任编辑 张慧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