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10世博会 > 世博访谈 正文
裴钢:大学是城市生命的大脑
内蒙古新闻网  10-03-29 17:00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世博网  
 

  裴钢,细胞生物学家,分子药理学家。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亚太细胞生物学组织主席。

  “一切始于世博会”。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方式,世博会踏着人类进步的脚印一路走来。一百五十多年来,世博会不断把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观点、新概念及新技术奉献给世人,它凝聚着各个国家与民族的热情和智慧,呈现着不同地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征,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交汇与交融。

  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造性地将“城市”作为主题,通过对全球城市发展与创新的集中展示,探索创造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智慧。五大主题馆,更创造性地构建与传播了“城市人”、“城市生命”、“城市星球”、“城市文明”以及“城市未来”的全新理念与全维度视角。将城市人视作城市生命的基本分子,将城市视作地球母亲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只是停留在理念世界的美好遐想,更体现为城市文化变革和科技创新。

  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上,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人如何来到城市?城市又如何进化并传承其独特性?城市与人如何共生发展?城市的兴衰又是如何影响着地球生命的变迁……这些问题,让我这个从俯视显微镜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者转而仰望星空,重新启发着我对生命概念的本质思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而言,生命现象本质是相通的,我们研究生命科学的终极意义在于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这一价值认同,是生命科学发展的基础,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城市生命的源流变化。虽然新的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能源模式不断影响着未来城市的模样,但无法改变城市生命的本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被城市化洪流所挟裹的我们,能否清醒面对能源、环境、资源等各种挑战,创造理想中的美好家园,就取决于对城市生命本质的深刻认识。

  在增强人类对城市生命本质的认识方面,同济大学做出了重要成绩。城市孕育了大学,同济因上海的开埠而创建;大学也滋养着城市,多年来,同济鼎力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就如同城市生命体的“大脑”,是城市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谷”。未来,我们将更加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修养、社会栋梁”的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置身于领域之巅而能纵观全局,徜徉于专业之林而能融会贯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把握重大的科技发展方向,获得更多的开创性成果。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具有国际水平的工程教育模式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他们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城市发展的“脊梁”。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和志向,同济大学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成了自己的份内事,整合各学科力量,服务世博,支持世博,义不容辞,全力以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等重要职务皆由同济教授担当;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未来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的规划设计和世博工程总体项目管理任务,也由同济承担。此外,同济大学还承担了大量与世博有关的科研、咨询项目。同济青年学子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宣讲世博、服务世博。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同济大学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和学术成果的国际性评估。我和全体同济人一道,以激动的心情企盼世博会的开幕,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和评估。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希望2010年上海世博会能够全面展示人类的城市理想,高扬人类、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旗帜,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独特的“中华智慧”,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段华彩乐章。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