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政道 1926年生于上海。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基本粒子领域中的重大发现”。他积极推动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博士后制度,还用个人积蓄建立了政基金,支持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习。近年来,他和同事发展了一套名为“时间子”(Timeon)的理论,预测有一种新的、能够产生过去和将来之间差异的粒子。

题词
我们的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不大的行星,我们的太阳在整个银河系4000亿颗恒星当中好像也不怎么出奇,我们整个银河星云和整个宇宙相比,也非常之渺小。但因为有了发扬炎黄文化的祖先,我们这颗黄土蓝水的地球,就比宇宙其他部分更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
由于精力所限,我对上海世博会没有太多了解。但是,作为一场人类文明的盛会,我相信,它最重要的意义,正在于展示了生存在这颗星球上的人类,如何永不停歇地向前,探索世界、探索宇宙。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合作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契机,借此机会,近距离地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
世博会是一个展示科技应用的舞台。近150年来,不少最新的科技、理念、文化都与世博会有关:汽车、电视、电灯、电梯等重大发明大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公开展出并通过世博会走向大众。据我所知,今年世博会上,中国、上海也将展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技术成果,这些都离不开几代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那么世博会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中国人,如何能继续拿出新的成果呢?
我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一定不能错过21世纪。
过去中国错过了经典力学的17世纪,错过了电磁学的18、19世纪,错过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20世纪,绝不能再错过21世纪。新世纪的物理学发展,与“已知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息息相关。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宇宙的总能量中只有约5%是已知物质的能量,这些已知物质由电子、质子、中子和极少量的正电子、反质子等构成;剩下未知的约95%,其中约22%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知道暗物质的存在,而从宇宙膨胀的加速度中判断暗能量的存在。了解和探测暗物质、暗能量,是当代物理学的最大挑战。我们华人必须参与其间。
也许有人怀疑,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能不能走在世界前沿,那么我就举两个例子:在天体物理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新星,一个是超新星,而这两个天体都是最先在中国发现的。中国人早在公元前13世纪,也就是商朝的时候,就发现了新星;超新星则是在宋代被发现的,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发现白天居然有星亮起来了,而且“大如鸡蛋”,便每天记录它的亮度,记录了一年。这些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天文观察之一。我们的祖先作出了极大贡献,我坚信,有了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和永久的耐心,现代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