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10世博会 > 世博访谈 正文
郑时龄:为美好生活,人们聚集在城市
内蒙古新闻网  10-03-29 17:00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世博网  
 

 

 

  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学院院士,上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同济大学教授。

  一场伟大的世博会象征着世界的进步,凝聚了社会和人类思想的精华,发扬并传播人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实验。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是世博会的意义、内容、方法、导向和目标,是世博会的思想支柱,贯穿世博会的历史和过程,是世界历史演变的升华,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发展和时代精神。

  历史上的各届世博会的主题,无不是世界各国都共同关心的核心和重大问题。弘扬进步,探索未来,是参展各国和各方都努力探索的战略发展问题,是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表达,同时又可以为参展各国和各方提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具有普适意义。

  世博会让全世界的人团聚在一起,共同探索并展望未来。负责1970年大阪世博会规划和场馆设计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认为:“现代博览会的主要目的应置于使世界各地代表全人类智慧和文化结晶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使他们能面对面地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世博会激励人们进步,推动文化交融,创造交流空间,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将人们连接和团结在一起的话题、纽带和平台。

  1937年8月出版的《今日法国建筑》杂志曾经这样描述世博会:“伟大的博览会始终表达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形态,表达某个鼎盛时期的风尚,与之共存的某些勇敢的领先尝试,以及对昔日风尚的依稀回忆。”世博会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博会的主题既充满哲理,启迪人们思考未来,又是人们可以触及的现实。世博会的主题既包容广博的内涵,又深入生活,关注社会。

  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涉及工业、信息、文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交通、体育、生态、环境、资源等领域,人、城市、自然是世博会的永恒主题。这也正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思想的基本出发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指向未来的两个重要方面“城市与生活”,涉及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城市的进步和人类的进步,并在理想中构建一个未来的光辉世界。2010年世博会将展示城市时代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促进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寻求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将延续千秋万代,城市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的,上海作为一座城市,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世博会后,城市还将延续千年万年,并继续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汇集到城市之中,他们之所以聚居在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其内涵十分深远,意味着城市与其他地区相比,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生活如果要进步,只有使城市更美好,才能实现。

  人类创造了城市和城市生活,人类在构造城市的过程中实现了梦想,同时也重塑了自身。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里的人们在摆脱了各种禁限和狭隘意识之后,能够变得像神灵一样崇高。”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兼收并蓄、包容万象、不断更新,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文化的积淀和财富的聚集。人类缔造了城市,而城市则还诸人类丰富、精致而美好的生活。

  上海世博会对未来理想城市的追求体现在“和谐城市”的理念上,“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的中华文化之中。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许多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城市发展的目标正如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伊斯坦布尔宣言》所说:“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这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思想。

  我们期待着参观明年的世博会,憧憬着世博会的盛事,向往参观那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展馆。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