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中国南方多省份遭遇西南干旱引发的电荒
内蒙古新闻网  10-04-08 10:30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新华网  
 

  中国南方多个省份正面临着西南地区严重干旱引发的“电荒”。中国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的干旱已持续数月,并很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据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贵州省水库蓄水量较去年同期减少30%以上,水力储能降至历史最低值,水电日均发电量因此减少6000万至9000万千瓦时,加之优质电煤短缺,火电厂停机及减出力达200万千瓦,省内电力总缺口达300万千瓦。

  在与之毗邻的旱情最为严重的云南省,电力生产供应更是困难重重,由于主要流域来水量同比锐减3-4成,主力水电厂出力还不到总装机容量的30%,全省缺电达40亿千瓦时左右。

  云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的信息显示,云南统调电网省内日供电量勉强维持1.7亿千瓦时左右,平均缺电率20%,成为全国缺电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电力供应面临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云南省政府节能办公室主任刘绍忠说。

  另外,湖北省亟须补充30万吨电煤,广东省则有近300万千瓦用电负荷需错开高峰时段……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长期存在的电力结构不合理,在水电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电煤供应尚处于节后恢复时期,煤电矛盾突出,日发电量严重下降,而作为新能源的风力发电“尚难当大任”,多重因素造成目前中国南方多省电力供应“告急”。

  受干旱缺水限电影响,云南、广西等省份的有色金属上游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其中,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停产半停产企业达593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6%,主要集中在有色、钢铁、化工和建材等行业。

  虽然贵州电网的结构中火电比重大于水电,但是错峰限电和干旱缺水仍使贵州铁合金、工业硅、电解锰、黄磷等行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去年10月份至今,南方电网大部分水库来水偏少三分之二,今年以来全网统调水电发电量减少72亿千瓦时,同比减少29%;全网主力水电站的水位较同期降低20米左右,多个水库已接近死水位。

  另外,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因抗旱还增加用电负荷100万千瓦左右,3月份电力电量双双短缺,最大电力缺口超过500万千瓦。

  为保证抗旱,三省区纷纷制订抗旱节电措施,同时努力增加电煤供应,并厉行计划用电,协调减少外送电量。以云南为例,输送广东电量将从两省原计划协议的7400万千瓦时调减到2000万千瓦时。

  “外部各种渠道对广东的输电量已经接近上限值。”新华社记者从广东电网公司获悉,目前西南地区每天仍有1100万千瓦的电力“西电东送”。不甘坐等“来电”的广东省也在积极跟中华电力洽谈,在原来用电量基础上给予超额补给。

  广东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钟连宏说,广东电网还在挖掘本省潜力,确保正常的工业和生活用电。目前广东已采取错峰用电,并优先确保居民生活用电。

  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赵建国表示,全网将千方百计统一平衡电力电量,保障云南、贵州、广西的民生、农业生产、春耕备耕用电,同时保障好广东的有序用电。

  长江流域也受到西南旱情的影响,长江上游来水持续减少。占湖北全省发电量30%的水电不能充分运转,只有依赖火电弥补。目前,湖北省运进多少电煤就消耗多少,但库存储备难以增加,这还将直接导致该省原定为上海世博会送电的计划暂时延后。

  记者从湖北省电力公司获悉,全省已有近万名技术人员从4月1日正式投入到为期半年的上海世博会跨区电网保电工作中。

  专家估计,如果5月下旬之前仍持续干旱,南方的电力供应将会更加严峻。

  长期从事电力工作的云南省工信委电力供应处副处长段学民认为,时下发生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电力紧张状况,暴露了长期存在的电力结构和电煤生产供应结构上的矛盾。

  他认为,在水电方面,中国要着重开发一些有年调能力的水电站,大规模建设高参数、高容量、高效率的坑口火电厂。另外,还应整合一些小煤矿,实现煤炭产量和火电发电的需求相对称。从更长远来看,应大力开发新能源,大幅提高其所占能源比重,更重要的是,中国要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幅降低能源资源的投入依赖。(参与采写记者:李云路刘娟肖思思戴劲松王丽)

[责任编辑 魏佩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