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2010世博会 > 各地展示 正文
慢慢走,欣赏一个真正的以色列馆
内蒙古新闻网  10-05-10 15:42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解放日报  
 

  “我真希望观众能走得慢一点,听我讲一讲我们的城市故事。”走在以色列馆的“光之厅”中,犹太人阿米尔指着墙上的巨幅画卷告诉记者。

  阿米尔很理解游客排了几个小时队,心情可能有些焦躁,没有耐心听他讲故事,所以他拜托记者,一定要把一个“真正的以色列馆”带给所有去过和打算去以色列馆的游客们。

  画卷诉说城市故事

  以色列馆看什么?很多去过展馆的游客也会有疑问。走进“光之厅”,展品就是一幅巨大的壁画,虽然一看就知道画的是以色列风光,但其中又有什么奥妙?

  阿米尔介绍,壁画是由3名犹太艺术家花了3个星期共同创作完成的,通过平面艺术表现城市文明非常不易,然而艺术家在一幅画卷上展现了以色列的各大重要城市,从耶路撒冷到埃拉特,艺术家不仅仅展现城市风光,更通过艺术的手法,向人们表达独特的以色列“城市灵魂”。

  “我们特别喜欢与中国城市做比较。”阿米尔说,以色列人认为耶路撒冷就像北京,特拉维夫如同上海。在以色列人心目中,耶路撒冷永远是最重要的城市,“光之厅”画卷首先描绘的是耶路撒冷城,哭墙、圣经旧约、圣殿山上的烛台……多种元素以写意的手法汇聚在一起,讲述这座城市的千年沧桑。而且,在壁画中还镶嵌着视频画面,里头播放的是耶路撒冷的另一面:现代生活。

  阿米尔介绍,过去耶路撒冷是纯粹的宗教城市,经济几乎完全依靠来自全世界的朝圣者,但今天耶路撒冷已不仅是宗教圣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汇聚耶路撒冷,设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正不断增加。

  画卷从耶路撒冷来到以色列南部的非洲沙漠,这里不仅干燥而且高温,但却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地方之一。阿米尔说,他去年带中国朋友来到以色列南部,中国朋友猜测当时气温大概25摄氏度,可实际上却是42摄氏度的高温。在这片沙漠中,有埃拉特等靠近红海的美丽城市,是度假旅游的胜地。画卷中还用一位躺在海面上看报纸的游客,代表死海的神奇,这里负400米的海拔,是地球陆地表面最低的地方。

  “这是我的家乡。”阿米尔指着画卷上的特拉维夫,充满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阿米尔对特拉维夫的生活非常有感情,他认为在特拉维夫的一些生活片段和上海很像。特拉维夫经济发达,是金融和工业的中心,消费高昂,却充满诱惑力。

  “年轻人最喜欢在特拉维夫生活,很多以色列家庭长辈住在耶路撒冷,孩子念完书、服完兵役都愿意去特拉维夫。”阿米尔补充说,特拉维夫和雅法是合并在一起的城市,虽然特拉维夫建城市不过100年,极为现代化,但它边上伫立着4000多年历史的海港雅法,画卷中的视频窗口里,特拉维夫新城和雅法旧城的风貌交替出现,让人感受城市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光球解读创新秘密

  关灯。数百名观众抬头仰望,一个蓝色的动态光球缓缓升起,象征着智慧和理性。“蓝色”逐渐变红、变亮、疯狂闪烁,似乎要释放出无穷的能量。恍惚间,每个人手边也亮起了一盏光球,光球在互相对话,光球也在与我们交流,几十个“小宇宙”正在酝酿着巨大的能量。

  这里是以色列馆的主展厅:创新殿。高20米的石块结构中,将通过一场360度的多媒体展示与光球互动,多角度地展示以色列制造、以色列创新的丰硕成果。

  环形屏幕上,卫星连线上海与以色列,这个距中国10小时航程的国家,小到只有一个点。那个传说中“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事实上有七成土地被沙漠覆盖、全年7个月无雨。可就是在这片土地上,饱经磨难的犹太民族孕育出一批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伟人。用以色列馆副总代表雅法的话来说:“我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我们‘一无所有’,只能创新。”

  水资源短缺,下雨也是一种奢侈,怎么办?以色列领先世界的“滴灌”技术,把一滴水当成十滴水用,污水回收再利用比率高达75%。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蓝白色输水干管连接着无数滴灌系统,田间地头是1米多直径的黑塑料储水罐,电脑能自动把掺入肥料、农药的水渗入植株根部。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使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正是这种创新技术,让以色列极其有限的水资源物尽其用,茫茫沙漠获得“欧洲厨房”的美称。

  国家小,资源少,如何将“小”的艺术发挥到极致?信息技术方面,以色列人发明了优盘,数百张照片、资料、影像存储在一个1厘米见方的优盘里,实现便携式移动存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医疗卫生领域,这个聪明的民族,把摄像机缩小,植入医用胶囊,帮助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断。

  环幕灯光熄灭,游客手边的光球,又开始了各国年轻人互相的问候。这个神奇的民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回到故土,重建了自己的家园,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精彩的未来。

  作者:徐蒙 实习生郑雯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