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馆里一抬头能看见熟悉的生活场景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上创造性地出现了夜景
在A片区,中国馆的科技展示无疑最受国人关注,清明上河图、超级水稻……这些公众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这座国家馆里焕发着它们的魅力。作为科技强国,日本在其展馆中展示了大量高科技成果,在夺人眼球的同时,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而同样以科技实力闻名于世的以色列,在展馆影片中也介绍了该国科学家的很多科技发明,让游客见证了犹太民族的智慧。
数字科技再现北宋城市
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当属数字画卷《清明上河图》,这幅长达128米,高6.5米的数字画卷位于“智慧长河”展区。
让参观者称奇的是,画卷上所有的人物、车马、船只都是动态的,他们有的驾着马车赶集,有的拉着船索载客,图中人物还不时发出各种声响,小贩的吆喝声、船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还有人兴奋地呼喊着“我中状元啦”。
北宋画师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所无法表现的开封府夜景,在数字画卷中也能呈现。在画作4分钟展示周期的后半部分,画面逐渐黯淡,居所的格子窗里投射出氤氲的光线,街道上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漫步,酒楼里则传来觥筹交错的喧闹声……
数字画卷《清明上河图》依据原作绘制,先将画上的人物全部去除,制出由亭台楼阁、河流树木等组成的背景动画。再用三维技术设计每个人物,经过渲染后输出二维平面人物。最后运用遮挡关系、透视效果将白天出现的691名人物和夜晚出现的377名人物与背景动画相结合,形成整体。
12台电影级的投影仪拼接融合构成了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影像。不过这幅展品尺寸巨大,而且为避免让参观者感到枯燥,整幅作品被设计成褶皱状,因此投影仪投射到展品上的影像会出现变形,12台投影仪的影像如何做到“天衣无缝”也是个问题。名为“大尺寸屏幕人机互动”的世博科技项目专门为此设立,由水晶石公司负责研发。最终,一种变形融合软件研制成功,该软件能对变形的影像进行修正,并且让多台投影仪投射出的影像彼此融合,使它们达到了“无缝拼接”的效果。
“天下粮仓”孕育超级水稻
中国馆常被人冠以“天下粮仓”之称。鲜为人知的是,在“粮仓”之中还确实孕育着一片等待收获的超级水稻,而它的培育者正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中国馆“希望的大地”展区,灯光黯淡的展室一角,有一块长得郁郁葱葱的稻田。游客粗看大都以为是水稻模型,细瞧才发现竟然是真的水稻。这片面积约10平方米的稻田,被一个密闭的玻璃箱罩着,全天都有白炽灯光呵护。高及膝盖的水稻种在白色的椭圆形花盆里,水稻长势不错,已经到了抽穗期。不出意外的话,这片超级水稻9月便能收割,如果量产成功,亩产将达800公斤左右,相比通常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450公斤,将有成倍的增长。
这片超级水稻是袁隆平教授在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到一定时期后,直接空运到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内的。但是要把水稻搬进不见阳光的展馆内,让它正常生长,也是一道科研难题。就水稻颜色、形态、生长节奏控制和营养液配制等问题,专家们开了不下十次会议,还在海南岛花了八、九个月搞试验,所幸这些难题最终都顺利解决。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策展人葛红兵教授表示,“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以来土地和粮食就被看作生命线,中国馆寓意“天下粮仓”,有这么一片稻田在馆里,不是很有意思吗?
◎相关链接
日本馆:脚踏地板能发电
在日本馆第二展区,游客会看到实现“零排放城市”所需要的20余项环境技术。
发电地板是其中的一个体验项目。当游客踩上一块不起眼的黑色地板时,前方的电子屏幕随即闪动,屏幕上显现的,正是游客此时此刻的“发电量”。这块电子屏幕还将记录世博会期间游客在地板上的发电总量。
发电地板由面积50平方厘米的“发电瓷砖”组成,它们能把压力转化成能量,游客每踩一下就能制造出0.1瓦特电能,点亮周围50至100个发光二极管灯泡。如果把发电地板安装在办公室或居民楼里,就能利用人们的踩踏来为室内照明供电,而这项技术已经在日本的部分轨道交通中试用。
不但地板能发电,日本馆的建筑外墙也汇聚了众多的小发电机。外形椭圆、通体紫色的大型建筑,顶上还有三根突起的触角,仿佛是动画片中的建筑。这个名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建筑,其表面用了一种名为ETFE的薄膜材料,它具有最大程度的透光性,薄膜内部则包裹着众多非晶体太阳能电池,使“蚕宝宝”的表皮能利用太阳能发电。
以色列馆:“胶囊”相机无痛检查
“你知道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现场情况将通过以色列制造的卫星向中国转播……”在可容纳近百人的以色列馆360度环形剧院中,大屏幕影片将以色列在IT、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娓娓道来。
在这些科技创新中,又以“胶囊照相机”最为引人注目。在平时,即使是最常见的轻微胃溃疡,如需确诊也必须经过胃镜检查。而将粗长的胃镜塞到胃里,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紧张,同时还可能划伤食道和胃黏膜造成新的病灶。而现在,检查者仅需吞下普通药丸大小的胶囊照相机,即可完成无痛胃肠检查。
在这颗直径仅有1厘米、不到3厘米长的胶囊内,潜藏着前后两个摄像头和无线网络集成装置。胶囊被吞服后,依靠肠道的蠕动向前运行,并以每秒2帧的速度连续拍摄。摄像头所拍摄的清晰画面借由网络实时传输到诊断电脑终端。胶囊照相机的电池能供电8小时,电池耗尽后即停止拍摄,在整个检查过程中,约可获得50000幅图像资料,在停止工作不久,胶囊即可被排出。
传统的胃镜、结肠镜虽然能完成消化道两端的检查,却难以达到长度更长的小肠。传统的推进式小肠镜,即使是双气囊小肠镜也难以完成全小肠的检查,且检查时患者痛苦很大,往往要在镇静镇痛药的帮助下才能进行。“胶囊照相机”却可填补全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开创了消化道无线内窥镜诊断的新纪元。作者: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