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以来,先后几次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就在10天前,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200多名省部级领导参观学府社区后赞不绝口:“作为连接政府和百姓的一个重要桥梁,呼和浩特的社区建设和管理走在了前列,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日常生活的硬环境,也为百姓提供了便民高效的政务软环境。”
抓基础建设。几年来,该区采取自建、共建、星光计划援建等方式,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社区服务中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全区59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场所总面积近3.5万平方米,让社区硬件设施走在自治区前列。此外,投入3200余万元,改造老旧小区100余个。
抓服务建设。街道综合服务大厅职能日臻完善,社会救助、优抚保障、再就业等89项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一厅式”办公,信息查询实现“一网式”服务。山丹、中专路、桥华等社区培育扶持的跑腿公司、家政服务实现社会化;兴安南路、明和园、展东路等引入大连社康、金晚霞老年服务中心,为4600多位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
抓网络建设。从2008年开始,社区均安装使用了居民基本信息系统,全区59个社区全部开通和谐网站,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独立网页,方便居民了解社区动态,反映居民需求,为社区与居民搭建互动平台,同时各社区均建起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如税苑社区开通绿色网吧,水文社区开通内蒙古图书馆电子阅览分站,山丹等社区开通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社区信息化走在自治区乃至全国中西部地区前列。
抓示范建设。他们采取典型引导、全面推进的方式,大力培育精品示范社区。在山丹社区、学府社区和中专路社区等精品社区带动下,金宇文苑、东郊、税苑等一批设施一流、理念先进、功能完善的示范点相继涌现。
抓队伍建设。2年前,每个社区做到每年新增一名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截至目前,共有117名大学生充实到社区。今年准备再增加61名大学本科生,为社区干部队伍注入活力,也为社区工作逐步走向社会化、专业化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刘先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