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在嘎查村级班子建设中,以“岗位专职化、薪酬结构化、管理规范化”为目标,让有能力、有抱负、想干事、能干事的农村能人争当“村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村干部服务农牧民的水平。村干部岗位职业化管理,也顺应了村级组织职能转型的需求。
过去,村干部因为亦农亦工的双重身份,需占用大量时间耕田种地养家,再加上村里事务繁多,压力大,收入低,农村人才很难留住。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队伍,引导和激励他们集中精力完成本职工作。从今年1月起,通辽市开发区在50个行政村实施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实行“基础+绩效+奖励”的结构化薪酬制,让村干部的薪酬从过去的4500元普遍提高到25000元不等,所需经费由开发区、乡镇两级财政统一支付。养老保险参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除个人缴纳少数保费外,其余全部由区乡两级承担。
试行村干部岗位职业化管理后,村干部全部实行坐班制,乡镇对村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年终由乡镇党委组成村级工作综合考核组,对各村一年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另外,各村村民代表还要以民主评议方式,给村干部打分,最后由乡镇党委按照村干部年度表现发放绩效工资和奖励。对考核达不到目标要求的,进行处罚直至停职。虽然入选标准高、管理规定严,但有待遇,有职责,使大家觉得“村官”有干头。
农业税全免之后,农村和农民对基层组织的职能设置和运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村组织的服务性职能增加。村组织变身为公共服务,要求村干部把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来,村干部变身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业人。目前,通辽市已经在全市5个旗县市区130个行政村进行了职业化试点。
为方便群众办事,通辽开发区在辖区每个村委会值班室都安装了固定电话,公布干部手机号,规定村级值班干部人数。坐班制实行以来,群众到村委会随时都能找到村干部代办各种事情。对村干部实施职业化管理,不仅使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新的村干部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一大批复转军人、打工返乡人员、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进入后备干部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活力。(记者郭洪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