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赤峰市红山区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在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上实现新跨越。
农民增收实现新跨越。六大份村党总支带领村民规划建设居民生活区、现代农业区、生态旅游区“三大功能区”,培育沙丘果园、田间菜园、农家乐园“三园经济带”,在六大份村,农民党员办餐馆就有20多家;仅农家餐饮便带动300多户农民增收,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城乡一体化实现新跨越。“油路修到家门口,公交开到咱村头,厨房接上自来水,沼气做饭不用愁。”这是文钟镇农民段玉林编的顺口溜。自2007年,红山区把农村纳入城乡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基础设施向文钟和红庙子两个镇延伸。新修总长50公里的7条通村油路,让90%的行政村都通了公交车,农民花1元钱就能进城。目前,红山区已建成两处集中供水工程,5万农民拧开龙头就能喝上放心水。该区把4所农村初中合并到城内,让2000多名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有121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有15所城乡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人力资源城乡间的互动。
基层党建实现新跨越。以辖区行政事业党组织为单位,探索“两新”党建工作模式;即居民区党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党建工作模式;形成以块为主,跨行业、隶属关系的党建工作新平台。实行社区党员五分类五管理,即对在职党员采取双向管理,对离退休党员采取鼓励管理,对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扶助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跟踪管理,对老弱病残党员实行关爱管理。推行社区工作“七法”,即了解民意法、资源整合法、错时服务法、思想教育法、典型培育法、矛盾化解法、要事票决法。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目前,红山区城市建设实现“五片一环”。五片指桥北组团、小新地组团、红庙子组团、文钟组团和铁南棚户区。一环是以铁南大街连接306国道、松山北路、桥北组团环路、红烨大街、远联大街的城市内环线。工业经济“一区多园”、即机械加工园、铜产业加工园、循环经济园、林产品加工园。民生工程“六有一免”进展顺利。六有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助;一免指免费向社会开放公共设施。(记者范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