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牧民的贴心人 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呼伦贝尔市工商局党组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争先创优
“要不是工商所告诉我们这批化肥是假的,我这50亩黄豆就全完了……”内蒙古自治区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红彦镇农民任俊森说起工商部门对他的帮助,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
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工商局党组率领系统干部职工服务新农村新牧区的一举一动,都印在农牧民心里。
创新手段安农
呼伦贝尔市有农业人口101万,农作物播种面积2125万亩,每年农资需求价值在10亿元以上,农资市场秩序的好坏事关重大。
今年,呼伦贝尔市工商局建立了农资商品先行赔付制度,督促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进销货台账,落实跟踪监督制度、农资入市索证索票备案制度、农资产品留样备查制度和监管机关索样备查制度等,使农资经营行为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监控之下,从源头上减少了伪劣农资坑农现象。
针对今年外地假冒伪劣农资进入该市情况比较严重的现象,呼伦贝尔市工商局加大了打击和质量监测力度。截止目前,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45起,总案值547.98万元。他们还根据案件线索,与公安部门组成工作组深入乡村,先后在鄂伦春旗、莫旗追回假化肥近10吨,维护了农牧民合法权益。
多方带动富农
呼伦贝尔市工商局充分运用商标、经济合同管理等职能,引导企业和农牧民走品牌兴农、订单促农、协会活农道路,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
目前,全市已经注册使用“铁木真”肉牛奶牛、“巴尔虎”羊肉、“特尼河”有机面粉、“诺敏山”木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商标88个,通过使用注册商标每年为农民增收约8000多万元。针对订单农牧业合同签约以及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指导订单当事人依法签订合同,做到事前指导、事中监管、事后回访。牙克石市工商局从大兴安岭山区特点出发开展调研,帮助156户家庭农场签订山野菜、小麦订单总额6800万元。今年一季度,呼伦贝尔市工商系统共帮助企业和农民签订高油大豆、白瓜子、油菜、脱毒马铃薯等订单标的额3.19亿元。
强力维权护农
该局通过改革维权服务机制,构架起农村牧区维权网。他们依托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开展了红盾维权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进医院、进商场、进课堂、进农(牧)户、进田间地头的“八进”活动。针对农牧区地域广阔、市场主体分散的特点,今年该局还建立了集验照、换照、送照、受理投诉举报、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等功能为一体的“流动工商所”,仅7月份,“流动工商所”就行程1000多公里,上门送照66次,接待投诉106起。
针对省际和边境贸易不断发展的现状,呼伦贝尔市工商局开通了省际、国际维权通道,今年以来共接待蒙古国消费者农机、手机等投诉12件。(内蒙古新闻网李中锋 通讯员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