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扎兰屯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妥善处置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构建联排联调联动机制,实施矛盾纠纷综合整治,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今年上半年,全市涉农信访量同比下降27%,越级访案件下降31%,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综合化解率达94.5%,全面扭转了集体访多、越级访多、重复访多的“三多”局面。
创建“责任型”基层组织,建立维护稳定的落实机制。成立由市委一把手负总责,市委政府相关领导和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乡两级农村社会矛盾调处中心,集中研究协调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问题。明确各乡镇、办事处党(工)委为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第一主体,市政府及职能部门为第二主体,切实加大对农村矛盾共性和个性问题的工作力度。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在维稳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预案,了解掌握“信息源”和“钉子户”;确定了一批基础工作薄弱村、矛盾问题突出村、维护稳定重点村,选派农村工作指导队和指导员驻村入户,帮助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抓住“村党支部书记是维稳工作具体责任人”这个关键环节,将信访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结果运用,让乡村干部个个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从制度上强化相关责任人全力维护稳定的职责。
创建“过硬型”领导班子,夯实维护稳定的战斗堡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的意见》,推动“双百工程”深入开展,在全区范围内率先推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科级干部制度,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90余名,成功在中和办事处兴隆村、色吉拉呼办事处色吉拉呼村以公推直选形式产生了村党组织书记。2009年,选派79名乡镇教师、60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并将自行招录的40名村官纳入乡镇事业编制管理。同时通过换届选举,一批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善于处置突发事件、能够一呼百应的能人队伍登上农村政治舞台,村级“两委”班子结构更趋优化合理,堡垒作用更趋坚强有力。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管理模式,灵活设置党组织,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和工作面,把党组织建在农村经济产业链上,建在各类专业合作社上,建在各类专业协会上,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实现“无缝”对接、相融并进,并在农村治保、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成立维稳党小组,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就地发挥作用,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相关组织为支撑的维稳工作组织网络。
创建“先进型”党员群众,培育维护稳定的模范先锋。组织开展以查思想、查不足、查问题为内容的“三查”活动,通过对照检查,寻找差距,引导和帮助基层党员群众提高政治觉悟,增强维稳警惕,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以“平安扎兰”建设为抓手,全市有履职能力的13000名党员向党组织主动承诺“看好自己家门、管好周围群众”,带头自我监督管理,带头化解矛盾、调解纠纷,使农村党员在公开承诺、维护稳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组织开展“村党支部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给予全市126个行政村的党员致富能手、党员致富示范户科技指导、政策支持和融资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建立贫困党员长效帮扶机制, 2009年共为96名贫困党员办理了“低保”;定期走访慰问老党员,让他们在农村维稳工作中放开手脚,大胆发挥作用。
创建“爱民型”干部队伍,打造维护稳定的坚强骨干。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坚持和完善乡镇科级领导联点、乡镇党委成员联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制度,督促乡村两级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坚持干部下访制度,让乡村干部深入村户、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干部做什么,主动找群众问事,为老百姓办事。积极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现场办公制度,主动为农民群众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把工作落实在农村基层,把问题解决在生产第一线。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将这项工作延伸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为民服务大厅为主体,村为民服务代理室为依托的为民服务代理体系,每年代理服务事项近千件,在为民服务中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