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43年(乾隆八年),额尔敦老人的冬营地上,开始兴建了贝子庙第一座经堂-朝克沁殿。五年后,该殿的基本工程结束,喇嘛增加到100多人,为此,全旗和庙方举行庆祝典礼。庆典上旗民和喇嘛们怀念老人额尔敦,称颂他的功德无量,并命名“额尔敦敖包山”。1992年,在额尔敦敖包山西侧立了五只山羊的汉白玉雕塑。这是当年他放牧的五只白山羊。额尔敦意为宝贝或宝。后来在本旗第五代管旗札萨克贝子时期,把额尔敦敖包山重新正式命名为阿巴哈纳尔左旗敖包和贝子庙的庙敖包。通过祭敖包仪式,在额尔敦敖包山上用石头垒起了十三个敖包。这种敖包,亦称十三太宝或十三重天。额尔敦敖包山上的十三敖包均有象征的主人。如,位于中间的主体敖包代表的是阿巴哈纳尔左旗的旗敖包。并有三座庙敖包,即活佛仓、却日吉斯、亚乃吉斯三个敖包。代表本旗牧区九佐的敖包各有一座。因为祭祀额尔敦敖包的历史久远,又是一种民间民俗活动,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它的活动内容已被载入我国新编的《民族大辞典》之中。也是目前在全盟范围内投资最多,建筑最豪华的敖包群。
额尔敦敖包的祭祀活动,一般在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初夏进行。即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全旗性敖包聚会。祭敖包和举办敖包·乃日,只用一天的时间。另外,敖包不是天天上的地方,一年只讲究上一次敖包,参加它的祭祀仪式。除这一指定日子上敖包外,平时牧民老乡很少或几乎不上第二次。每当额尔敦敖包祭祀活动时,身着节日盛装的牧民喜气洋洋地来到贝子庙,蹬上额尔敦敖包山聚会。其中,有些牧民还特意牵着头扎红布带的优质牛羊,赶来聚会,出售或展示自已养的牲畜等。从前,祭额尔敦敖包,由旗衙门和庙方共同组织。所需费用、奖品由旗衙署和贝子庙朝克沁殿寺务处共同承担。后来变成由旗衙署承担本年度敖包聚会的一切费用。
祭敖包活动,必须在当天日出时便开始。司仪二人,一位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当主持人(但必须是当地人)。另一位是领经人,即主祭人。一般是由嗓音洪亮的神职喇嘛来担任。主持人首先领大家,放声朗读敖包祝颂词。其词意为:“感谢天地自然,迎来草原的丰收和吉祥安康,怀念祖先功德,向额尔敦敖包祈祷,保佑人畜兴旺” 等等。神职喇嘛领着众喇嘛点香,专门诵念本敖包经文和祷文。于是喇嘛们诵经念咒,吹奏法号,以示祈求敖包显示自己神灵。然后,参祭的人们,按秩序绕敖包转三圈、祈求好运常在,国泰民安。有的敬献哈达,三拜九叩,祈神降福。有的增添贡石,祈盼风调雨顺,五畜兴旺。这时,九名身着民族服饰或战袍,手持苏勒德的勇士骑着白色骏马入场,环绕十三敖包走三圈(从左至右),以示威武勇猛,招财进玉,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