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年前的小庙会到如今全国10大节庆活动之一,从最初只有10项内容到如今名牌叠加产生聚焦效应,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举办10届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推动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呼和浩特作为国际化草原都市的有效载体。
10年前,在昭君墓举行的庙会活动日渐兴盛,研究和弘扬昭君文化成为当时形势所需。当时,呼和浩特市委、政府深入分析了呼和浩特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决定于1999年举办首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确定了“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推进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把文化当作产业来经营的思路,鼓励支持举办节庆活动,推动经济文化一体化,以文化实力的提高提升首府城市品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发展文化节庆产业。现在,呼和浩特已经建立起官办民助的多元融资机制,形成了有利于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运行机制。
同时,呼和浩特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巧抓乳业发展高峰机遇,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实现了节庆活动由政府投资到企业投资的转换,在伊利集团等大企业的影响下,不少企业都从昭君文化节中看到了商机,纷纷争办文化节。
在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的过程中,呼和浩特市不仅注重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而且与时俱进,充分吸收历史、现代以及国内外的先进文化,通过国内外节庆活动的彼此移植嫁接,取长补短中外融汇,使昭君文化节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年年都有新内容,实现了品牌叠加的聚焦效应。
10年来,昭君文化以和文化和美文化为核心内容,对于呼和浩特形成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节庆中开展的“做文明市民,树社会新风”、“崇尚文明,我爱我家”等主题活动,使群众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首府的共同愿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连续10届昭君文化节的举办,也给呼和浩特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历届昭君文化节的经贸洽谈会共达成合作意向252个,引资规模由2000年的5.3亿元上升到去年的384.8亿元,增长了71倍。
旅游收入由1999年的11.2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45亿元,旅游人数从1999年的124.6万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034万人次,星级饭店由1999年的不足10家上升到现在的34家。2009年昭君文化节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度增长,所有宾馆饭店入住率均接近百分之百,新城宾馆等星级酒店营业额同比均增长20%以上。昭君文化节有力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首府房地产业的发展。经测算,文化节对相关产业的拉动系数达1:9。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昭君文化节在全国上千个节庆活动中脱颖而出,2006年至2009年,在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10大节庆活动之一。2008年至2009年,在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两届节庆中华奖颁奖典礼上,呼和浩特均荣获10佳节庆中华奖;2009年,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节上被评为中国10大品牌节庆活动;在中国会展(节庆)创新发展论坛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会展节庆颁奖典礼上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节庆活动奖,呼和浩特市被评为中国10大节庆城市。(记者王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