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牧场食品有限公司市场网络已覆盖我国北方大部分一线城市,产业链条涉及农牧业生产全程环节。图为大牧场产品在太原沃尔玛超市。魏刚摄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战略,确定乳、肉、绒、粮油、菜薯、饲草饲料等为发展农牧业的六大主导产业,而食品加工业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产业,保持了速度加快,效益提高,贡献增大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从“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的要求来看,我区还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食品产业体系,产业组织内部也存在诸多不足。
我区如何发展农牧业优势,建设食品工业强区,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区已形成乳品加工主导的食品工业体系
从产业规模看,2008年,全区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22家,比2004年的454家纯增了568家,增长125.1%。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34.9亿元,比2004年的446.1亿元纯增了788.8亿元,增长1.8倍。实现利润总额89.5亿元,比2004年纯增59.1亿元,增长近两倍。2008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366.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63%。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由2004年的0.249:1上升到2008年的0.404:1,提升幅度为62.25%。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拉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产业结构看,全区已形成以乳品加工为主导,粮食、果菜加工和肉食品加工为重点,酒类和小食品加工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业体系。在1022家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中,有357家是粮油加工企业。产品结构已呈现出现代食品和传统食品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产业组织结构进入了由骨干企业集团引领中小企业发展的新阶段。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了股份制、集体、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协调发展的局面,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主体。在规模以上1022家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5家,占3.42%;集体企业9家,占0.88%;三资企业13家,占1.27%;民营企业883家,占86.4%。
主要特点为:一是食品加工业在农畜产品加工业中的主导地位突出。2008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农畜产品加工业62.6%的食品工业,企业从业人数25.3万,总资产712.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46.8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的68.7%、64.9%、69.3%;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占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分别是:销售收入占67.2%,增加值占65.3%,利润总额占64%,实际上交税金占77.6%,收购农畜产品资金占72.8%,带动农牧户占80.7%。二是品牌建设稳定推进。全区有25个农畜产品加工品牌被认证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中食品加工制品的品牌就有18个。三是大范围配置资源,出口创汇逐年增加。在食品工业发展中,我区除依靠内力加速发展外,还先后引进区外一批重点项目或龙头企业,为促进我区食品加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型食品龙头企业紧紧抓住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开拓业务,伊利、塞飞亚、乌珠穆沁、科尔沁牛业、清谷新禾、奈伦等企业的名优特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使我区食品工业出口创汇从2004年的6265万美元,激增至2008年的39727万美元,五年间增长5.34倍。
社会贡献逐年增大。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470.9亿元,比2004年的145.5亿元纯增325.4亿元,增长了2.34倍。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牧户153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42.3%,占整个产业化带动农牧户的72.8%。全区农牧民通过食品加工渠道获得的人均纯收入为2171元,比2004年的646元纯增了1525元,占当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6.6%,占农牧民从农畜产品加工渠道获得收入的87.2%。
存在问题:加工企业总体上规模不大,加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带动能力还不强;基地建设滞后,与龙头企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利益联结机制不键全,农牧民从食品加工中得到的实惠还不多;食品加工业投入机制不键全,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等制约因素。
发挥农牧业优势打牢食品工业基础
我区2008年粮食总产达2131万吨,形成1200万吨的商品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全国排名第三位;油料产量117.5万吨,人均占有量全国排第四位;大豆人均占有量全国排名第二位;向日葵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全国排名第一位;马铃薯产量900万吨,全国排名第二位;蔬菜产量1360.8万吨,全国排名第十四位。到2008年6月末,牲畜总头数达到10677万头只,其中奶牛319万头,2008年产奶量达935万吨,全国第一;我区肉类总产量219.4万吨,居全国第十四位,人均占有肉类全国第一,其中羊肉产量81.4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牛肉产量44.6万吨,居全国第四位;特种动物饲养量150万头只。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原料基础。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牧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另外,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食品工业出口潜力巨大;技术不断进步,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虽然我区发展食品加工业面临以上种种机遇,但挑战也较严峻。
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大量国际知名食品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国际大型食品集团纷纷在中国建立子公司,或者与中国企业共同开拓中国市场。国内许多省市区都将食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特别是我区相邻的几个省市区食品工业基础都比较强,对我区发展食品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日益苛刻的贸易保护主义制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标准为武器,以法规为后盾构筑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逐渐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体和发达国家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手段。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特别是卫生标准、检疫标准、检测手段落后且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发展中国家设置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三是越来越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督。从国际上看,药残及有害物质检测门槛越来越高,监管制度越来越严格,涉及范围更加广泛。针对我国食品的药残和农残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指标越来越高。从国内来看,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以及普通消费者的关注,特别是三聚氰氨事件后,食品安全监督越来越严格,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这些都对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我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缺乏,因此,食品工业发展与其他工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