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为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三化”发展战略。
在这一战略的导引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脚步铿锵而又坚实,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内蒙古也因此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
成绩的取得有目共睹。但直到目前,资源加工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少、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弱和一、二产业装备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仍是制约内蒙古推进“三化”发展的瓶颈。
为此,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认真梳理内蒙古“三化”发展现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全力提升全区“三化”创新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在转变方式的长跑中,内蒙古的“三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十五”中期至“十一五”以来的这一阶段,既是内蒙古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加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内蒙古大力推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三化“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工业化全面提升经济运行水平。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提出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做好提升产业层次、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
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加快发展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壮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优势产品延伸加工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规模,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产业集群化,是内蒙古实施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的产业布局,一批大企业集团和名优企业在内蒙古相继“生根”。以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市场比较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产业群为主的重点项目增加值已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70%以上。这些产业群有效地提高了内蒙古资源转换的层次,也使工业经济总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两只手抓”,全区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变大。去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00.5亿元,是2000年455.21亿元的9.67倍。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惠农惠企。7年前,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奶牛养殖户王汇利赶着自家20多头奶牛进入了伊利集团建设的奶牛养殖园区,从此他再也不用为购买饲料、卫生防疫、挤奶、卖奶等事情而操心,这一切园区都为他解决了。如今,他的奶牛养殖规模已达到100头。看着白花花的牛奶换来的一叠叠钞票,王汇利常常乐得合不拢嘴。用他的话说就是:“由于产业化的带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贺海东介绍,确立主导产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是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本着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自治区政府将农牧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锁定在乳产业、肉产业、绒(皮革、皮毛)产业、粮油产业、马铃薯(蔬菜)产业、饲草饲料(特色及沙)产业上。
近年来,在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牧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下,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小到大,由慢到快,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格局。以转化———深加工———知名品牌为立足点,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稳步提高。
资料显示,去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0.9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增加值640.5亿元,同比增长13.3%。内蒙古已有200多万户农牧民参与到了产业化经营中,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占到了年收入的50%左右。
从农畜产品卖难到产业化龙头企业建农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从知名品牌寥寥无几到全区农畜产品加工领域“中国驰名商标”量位居全国前列;从2000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到2009年的4938元……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求证着内蒙古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决策的正确性。
城镇化建设快马加鞭。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通过扶贫转移、生态转移、产业转移等多种政策,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增强城镇对农村牧区人口的吸纳能力。同时,全区还加强了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信息网络和水电气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前,在内蒙古2400多万的总人口中,城镇人口超过1240万,全区城镇化率已达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内蒙古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上游,列31个省区第10位,进入西部大开发省区的前列,且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只有内蒙古处于上游区。
随着“三化”的不断推进,内蒙古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全区GDP总量从“十五”初期的1500多亿元增加到了去年的近万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姜月中认为,“三化”战略对于内蒙古依托资源与地缘优势,积极融入东北、对接京津、联通俄蒙及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内蒙古推进工业化、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值得借鉴。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跑中,内蒙古的“三化”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去年底,在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为全区“三化”发展做出新注解:与沿海地区和一些中部省区相比,无论是产业发展层次还是社会进步程度,内蒙古的差距都还很大,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内蒙古还处在从传统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到现代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仍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
迎接挑战,真正走出一条“三化”创新之路
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但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突出。依靠资源和能源优势起家的内蒙古,在国家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在推进“三化”发展中面临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挑战。为了迎接挑战,本着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三轮驱动”的思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真正走出一条“三化”创新之路已是迫在眉睫。
鉴于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去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郑重指出,内蒙古产业结构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比重过高,市场风险很大,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要在继续做足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好在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尽快改变“一煤独大”局面,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搞好城市管理,进一步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要严把煤炭资源配置关,严把节能减排关,大力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深度开发和精细加工,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延伸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对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去年底,当时的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向自治区党委提交了《关于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从当前内蒙古产业结构看,多年来形成的“一白”(以羊、奶为代表的农牧业产业)“一黑”(以煤炭为代表的工业)的产业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不高。要把发展新兴产业与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相结合,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现代煤化工、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配套、化学工业综合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贺海东认为,要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加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的农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努力培育一批能够保质保量提供农畜产品原料的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专业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创建一批具有地理标识意义的自主品牌,使农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化的推动下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尽管内蒙古城镇化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城市密度和城镇人口密度比较低,所以城镇化实际水平相对较低。姜月中认为,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来抓,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一是要突出抓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以盟市所在地为重点,加快人口、产业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大、带动作用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龙头,发展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都离不开中心城市。二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并严格落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和水电气热配套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稳步推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并逐步在全区推开,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牧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显然,走出一条进一步推进“三化”发展的创新之路,已经成为内蒙古人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切期盼。盘点以往坚持“三化”战略取得的成绩,置身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大潮中,在科学发展大道上继续昂首阔步的内蒙古,定会呈现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画卷!(记者 崔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