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宣传专题 > 2010内蒙古网络媒体行 > 鄂尔多斯新闻 正文
财富鄂尔多斯的前世今生
内蒙古新闻网  10-08-17 12:10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人民网  
 

  一

  鄂尔多斯市,是近来常被经济界和新闻界念来念去的一个地方。

  我知道一些鄂尔多斯的老故事,几乎都是贫穷的主线,但我不太知道鄂尔多斯的新故事,只是看到不少媒体文章,敲锣打鼓,字里行间,众口一说,“鄂尔多斯是数一数二的‘财富新贵’”。

  我将信将疑。因此,一直有个迫切的期待,期待一次深度的鄂尔多斯之行,好让我细细寻找那些富丽的信号。

  适逢“网媒内蒙行”,我抛下眼前的事,踏上征程。北京出发,一路向西700公里,行到黄河拐弯处,看到云起地面时,即是目的地。

  我开始摩挲这片土地上我能看到的:鄂尔多斯联合化工集团、博源联合化工集团、神华集团、亿利电力集团……看似渺无人烟的高原某片开阔地,变戏法般,冒出一座又一座冲击视觉、撼人心魄的“化工城堡”、“电业城堡”,挺着伟岸庞大的身躯,屹立在蓝天白云之间。这些大工厂太大了,大到无法用围墙圈起来,只能用莽莽苍苍的山梁荒野分隔开。

  每一座“城堡”,就是一个财富故事。无论投资几十亿,还是过百亿,基本都能在几年内收回成本。

  难怪,2007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有1万多美元,达到美国2005年的水平。这个数字,美国走了200多年,鄂尔多斯只走了20多年。预计2010年,鄂尔多斯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战略“到21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远大目标”,鄂尔多斯提前40年就已跑出目标5倍之外。我不知道除了“奇迹”二字还能用什么表达!

  那些财富故事,我信了。

  八百里路云和月,空气始终清冽而洁净。我脑海中烟囱丛林,吞云吐雾的工厂旧影像,随着鄂尔多斯高原的风,慢慢飘散。

  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最富裕的西部一隅。

  二

  其实, 13世纪,鄂尔多斯就可能是中国最富美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那时,游牧文明主导北方,农耕文明主导中原。有一天,北方天下诞生了一个和鄂尔多斯有关的人物,这个人物长大后,震惊世界,并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他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横扫群雄,笑傲天下,见识过了当时处于世界文明高峰的中原文明,中亚文明,并亲自把二者连接起来,却被鄂尔多斯的美丽压倒,不由赞叹“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这位天骄把来世许给了鄂尔多斯,口谕百年后埋葬于此。

  我也无法想象,这种美,力量有多么强大,默默无声中,让史上最为强势的君王内心皈依。

  成吉思汗死后,在鄂尔多斯“营造了万世的陵寝,做了大宰相们的佑护,成了全体民众的奉祀之神,建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室”,即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成了今日鄂尔多斯的镇城之宝,不能不去。

  我去了,看了。

  登上99个台阶,站在海拔1300米的成吉思汗铜马像前,依着他的视线凝神西望。

  就是这里吗?

  那千年万里的驰骋,收缩成了这样的一个地方?前方松柏耸立,树木成林,西部干旱地带的草原上,尽然有这样的湿地气候景观。林柏烘托下的陵宫主体大殿,由西殿、东殿、正殿组成,里面供奉着成吉思汗的汉白玉雕像和他用过的鞍辔、弓箭等。

  我向来相信第一眼的感觉,所以我相信第一眼的成陵。

  我去过不少皇家陵墓,可依然被从未见识过的气势压倒。眼前千里江山,万里长天,成吉思汗极目西天,身后旌旗猎猎。他说:“我要走向最后的海洋,到那时,整个世界就落入我的手中”。尽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征服的海洋还有多远。

  成吉思汗到达了预想的海洋彼岸,但没有预想到回不到原岸。他在征途中倒下。强大的蒙古军队也没有坚守住中国最大的版图;但不可忘却的是,他们打通了欧亚的商贸路线。

  事实上,直到今天,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里,依然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苦思苦想的难题。但他的戎马灵魂已经成为支撑民族的脉弦,至于他埋在哪里,又怎样呢?

  因为成吉思汗,鄂尔多斯的历史变得美丽奢华起来。遗憾的是,美丽中途中断。鄂尔多斯处于如此一段美丽的历史却又从历史中消失。衰落的低谷持续了很长时间,就在30年前,这里的7个旗县,还是4个国家级贫困,3个省级贫困。

  不过,鄂尔多斯没有辜负成吉思汗的目光,历史也只承认远见不承认短见。果然,过了700年,鄂尔多斯又回到美丽历史中。

  三

  如果说,鄂尔多斯的那段贫困史,源于自然和历史原因,那么今天的殷富,缘于自然和政治原因。一般认为,这里的财富,靠的是“羊、煤、土、气”。优厚的资源让鄂尔多斯人省却跋山涉水、沿街叫卖的初级积累,而非如浙商粤商等,在千里万里的商品流通中才能获利。但鄂尔多斯市长杜梓却认为:“鄂尔多斯是靠资源发家,我们承认天然条件和机遇,但资源类似的地方很多,为什么鄂尔多斯前进得更快?还是和当地政策有关系。鄂尔多斯的改革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血路,需要冲杀的勇气。我们要坚持排除杂音,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实现全方位成功。这条路,开弓没有回头箭。”

  历史总是相似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的时候,由于长途跋涉的痛苦,内部也各执一词,激烈争论。王族间甚至勾心斗角,妻儿并死,沿途还遇到诸国强侯、山民土著的抗击。欧亚各国和罗马教皇,对待蒙古大军都是各有态度。前途艰险,无以复加。成吉思汗意志坚定,立志横扫世界,终于一直远征到西方的天涯海角。这条路,唯有用血路来形容。

  无论怎样说,鄂尔多斯的财富,很多确实仰仗于“剥削”大地。但没有钱的鄂尔多斯,一定还处于那段美丽之外的历史:被当作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有首打油诗描述了当时百姓收成的可怜:“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剩得不多。”

  如今,沙柳增收,沙漠增绿,尘烟散去、地美天蓝。鄂尔多斯75%的面积被植被覆盖,2007年拥有300多天的优良天气,农牧民人均收入排在西部城市前列。这都得益于工业反哺后的强大投入。

  基础财政雄厚了,还保证了鄂尔多斯把循环经济做到最彻底。鄂尔多斯市经济委员会主任石文奎说:“今天的鄂尔多斯,只允许花园式的工厂和开发区。黄河进入鄂尔多斯的时候,水质为劣5类,流出鄂尔多斯的时候,则净升为4类。没有一家企业,向黄河排过污。”

  经济的坚实,使鄂尔多斯备受关注,成了媒体的高光点。明星现象很容易使明星超越自信的边界。鄂尔多斯先知先明者也警告,“千万不要重复暴发暴衰的悲剧”,否则,风光一段后就会迷惑困顿。

  鄂尔多斯的领导干部也认识到这一点。钱财不是鄂尔多斯的唯一财富,有钱没精神,是富不是贵,更不会走向大富大贵。今天的鄂尔多斯,更需要思想和文化。市长杜梓说:“30年前,我们推出了鄂尔多斯企业模式,使薄薄的羊绒衫迅速走向世界;30年后,我们要再推出一个鄂尔多斯思想模式,让鄂尔多斯这个城市迅速走向强大,走向世界。

  成吉思汗的思想,说到底,也可以归结为“走向强大,走向世界”。

  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草原参观的时候,3个小时的车程里,发现茫茫天地之间,孤立一块路牌,牌面上非如偏远地区常见的标语“发展经济,造福百姓”云云,而是赫然写着“感悟文明、理解文明、实践文明”。由此,我相信,这个富起来的地方已明白最终的智慧要用在何方。

  鄂尔多斯有知识文化的人概率未必有东部、中部、南部城市多,但却以鄂尔多斯人的胆识和性格,走出一条摆脱困厄的大道,也留给中国另外一种文化的思考。

  内蒙之行,我渴望走出的好故事,鄂尔多斯正在走着,而且,这是个无极点的故事。(记者杨菲)

[责任编辑 杨晓霞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