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活动专题 > 全国网络媒体森工行 > 媒体播报 正文
喜看林区展新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双新”建设纪实
内蒙古新闻网  10-08-19 18:11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山清水秀生态美

  绿色是林区的主色调。杂乱破旧的老林场和废弃贮木场,以及因取土采石形成的裸露沙地,犹如一块块伤疤,严重影响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整体形象和职工的居住环境。

  在“双新”建设活动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绿化造林作为重点,在公路两旁、局场址周边、撤并的林场和废弃的贮木场植树造林,提升林区形象,美化家园。2009年以来林区共投资1444.1万元,完成“四旁”绿化造林1.33万亩,栽植树木5.4万株,景观林抚育5.6万亩,种植草坪13.9万平方米,培育花卉22.3万盆。

  同时,林区积极推进生态移居工程,鼓励林场职工向旗市所在地移居,扩大无人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林区将不符合当前生态保护建设需要的47个林场进行了撤并,使林区林场由168个变为121个,将3622户居民从山场迁移到局址所在地,不仅新增林地面积4万亩,而且每年可减少生产生活取暖用柴等森林资源蓄积消耗近3万立方米,折合人民2000多万元。林管局(森工集团)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对11285户居住在深山的居民实行生态移居。

  如今,一个森林拥抱城镇、城镇镶嵌森林的崭新林区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谱写文明新景象

  穿行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公路主干线上,不时可以看到写有生态文明标语的宣传牌。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增强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新林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单位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杜绝在林业生态主体功能区内破坏森林资源、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教育引导林区职工群众及外来人员尊重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建设、守护生态家园,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去年至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投资1995.3万元,修建生态文化广场23处。

  各单位广泛开展了文明清洁生产作业活动,进一步强化对入山从事生产作业人员的生态文明教育,层层落实文明清洁生产责任,全面加强对各生产场点的现场管理,做到产品原料存放有序,环境卫生清洁。同时,重点加强对在林区从事筑路、探采矿、种养业、采集业的外来人员教育管理,规范取土取沙、矿石堆放、农牧业生产等行为。要求凡在生态功能区内设立的各类作业点,必须经过审批,并在周边设立临时垃圾场点,撤点转场时要拆除所有临时建筑,保证恢复原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双新”建设与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相结合,投资完善了阿尔山—柴河核心景区的基础设施,修建了莫尔道嘎白鹿岛假日旅游酒店,将满归北岸林场改建成度假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林区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接待能力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旅游的需求。文明和谐的崭新面貌迎来了八方来客。

  在“双新”建设活动中,为避免建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森工集团)坚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能修则修,宜改则改,当拆则拆,必建方建,避免了投资浪费,做到了科学规划、合理修建、美观实用、文明整洁,达到了“促进生态建设、惠及职工群众”的目的,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