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活动专题 > 全国网络媒体森工行 > 双新建设 正文
吉文局:打造公路“绿色长廊工程”
内蒙古新闻网  10-08-19 21:34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网站  
 

  8月1日,记者乘车在吉文林业局301省道,沿途看到的是到处闪现着忙碌的身影,处处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从山上林场到山下单位,从主要领导到一般群众,男女老少数百人每天投身于新林区建设之中。

  尽管是周日,人们似乎忘记了假日的概念。在吉文二道桥下,贮木场20多名职工正在修建栈道。贮木场主任王秉旭一边和工人们一起用气钉枪钉着栈道木板,一边用沙哑的嗓音指挥着工作。记者询问得知,王主任已感冒多日,可他却放心不下这里的工作。为了修建好这条总长600米的栈道,贮木场在前期进行基础工程时有100多号人参战,为不影响工期,现在有20人吃住在工地,还有30多人在场里负责供料。为了节省资金,他们按照设计公司拿出的简易效果图摸索着干,因为一旦要求对方进行施工图纸的详细设计,就要支付10万元的设计费。于是他们自已投入资金2万元,购置了气泵、气钉枪、台刨、雕刻机等设备,同时采取义务劳动的形式,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设计、自己施工建设,目前,右侧栈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放眼望去,栈道在林间曲折迂回,延伸向森林深处,旁边有小桥、流水、风声、鸟鸣,伴随着一片绿色,让人深深陶醉其中。

  在省道吉——阿线上新建起的155管护站和新建的水上栈道吸引着过往行人的注意,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林区唯一一处靠山傍水的管护站。此地原来就是一处天然湖泊,吉文局据此进行重点打造,以其形成林区的独特景观。他们目前正通过对现在湖域、堤岸的调整,将之前的小湖泊进行扩展,使湖域视野更开阔,栈道与水体融为一体。

  记者了解到,155湿地景区建成后,他们将对原生态湿地进行局部地势的修整,补种部分湿地植物,届时或可满足野鸭、大雁等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为方便游人欣赏这林区美景,他们在湿地附近建起崭新的管护站,室内建起卫生间,室外进行绿化,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使用电动管护栏杆,还设立了停车场……在施工现场,10余名工作人员正在齐腰的水中铺建200多延长米的水上木栈道,还有些人正砌着300多延长米的护堤坝。

  在燃料供应站、森防站、吉铁林场、森调队、运修队、老路管处等省道沿线单位,到处呈现着繁忙的景象。从4月中下旬以来,各单位就开始对办公环境进行改造,突出一房一色、一处一景,使职工办公条件和生产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各单位领导同职工一起落实改建、新建、拆迁、绿化等工程建设项目,凡是职工能干的建筑工程全部自己干,拆房下来的房料全部用在改建工程上。他们起早贪黑地拆房改建单位面貌,维修单位道路,拆除砖木结构房屋、土木结构房屋,清除垃圾,移花种草,同时将旧房屋拆下的红砖重新利用。今年,职工义务劳动和废物利用为企业节约了大笔资金。

  据了解,打造公路“绿色长廊工程”也是吉文林业局今年“双新”建设的重点。从4月底开始,林业局机关与基层单位抓住今春植树造林的最佳时机,对公路两侧、已建起的平房棚户区、废弃地、院内进行绿化,今年共造林绿化1300亩,种植云杉、樟子松等灌木绿化树种1万多棵。目前首期工程全部完成,2万多延长米的省道沿线15条重点绿化带已然打造,一条绿色葱茏的景观大道绵延向前。他们采取义务劳动的形式集中治理局场址的主要街道、居民区、公路干线两侧的环境卫生,将镇区周边遗留的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共铲除大小垃圾堆300多个,清理各类垃圾600多吨。各单位对场区内外近郊处沿途公路两侧丢弃的建筑垃圾进行了掩埋,铲除了道路两侧的杂草,对公路两侧的旧石块、砖头、废弃物等垃圾进行全面清理,使环境洁净一新。为树立吉局新形象,林业局重点对省道沿线的场、站进行修缮整治,对有使用价值的主体建筑屋顶全部更换彩钢瓦,新更换楼房屋顶彩钢瓦4万平方米左右,楼体立面粉刷面积达10万平方米,构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还正在吉——甘交界建造13.5米高的飞鹿雕像,在6公里三角地带建造底座长6.8米、高9米的“魅力吉文”雕塑。他们还利用废弃的贮木场旧址,把棚户区房拆除后,建立乔灌花草绿化带与旅游休闲赏景浑然一体的公园,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毛虎壮)

  记者感言: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吉文林业局上下正全力以赴,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建设和谐秀美新吉文工作。他们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每天忙碌在施工现场,义务献工就达1万余人次。他们最终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新吉文,让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相信到明年的此时,一个崭新的吉文林业局将出现在林区人面前。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