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扑面而来的是棚户区改造工程的热潮。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座座装饰一新的砖瓦房错落有致,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楼房有序排开。举目四望,住宅小区新颖别致,房前屋后绿树鲜花,牛舍猪栏整齐划一。林区职工终于告别了低矮潮湿的“板夹泥”,搬进了宽敞舒适的新房子。
心愿已久
这几年,克一河林业局索图罕林场退休职工杨连银心里装的一件最大的事,就是盼望能住上温暖宽敞的新房。
“好几口人挤在这间不足40平方米小屋里,实在转不开身儿,要是能有间大点儿的房子就好了!”杨连银叹息道。
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支援国家建设,林区一直坚持“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务林人的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大量集中连片的板夹泥房超期服役,破损严重,这就形成了林区的棚户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路比院子高,院子比屋地高”,是棚户区的真实写照。
除了居住条件差之外,林区棚户区还引发了一系列的难题。一是资源隐性消耗问题。林区绝大多数住房没有集中供热系统,职工群众日常取暖、做饭要消耗掉大量木材。二是防火问题。由于当初没有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棚户区内道路不畅,板夹泥房屋集中连片、烧柴贮存成垛、板杖子成排,造成严重的城镇火灾隐患。三是环境问题。棚户区内没有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居民只能把污水、垃圾倾倒在巷道里,导致居民区冬天巷道封堵,夏天臭气熏天。
据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到2008年初,全林区住宅总面积为547.2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房屋面积就达387.81万平方米,涉及77562户林业职工。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有198万平方米住房已成为危房,冬天透风、夏天漏雨的现象十分普遍。
能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成了林区棚户区居民企盼已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