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参加“富民强区全国知名网络媒体看内蒙古”采访考察活动的记者来到闻名世界的昭君博物院,记者们听着讲解员的描述,细细品味着历史的沧桑。
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来自全国的网络媒体记者们介绍昭君墓的历史。
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来自全国的网络媒体记者们介绍,昭君为了民族和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后人称颂。昭君墓不仅仅是一个墓,它是民族团结的一个象征和灯塔。昭君博物院原名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进入昭君博物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反映昭君生活的青铜雕像。马背上,单于回眸、昭君含情,两匹骏马,一似低语,一似倾听,情意绵绵。
模仿昭君和亲时的画面。
昭君墓前立着一块董必武题的《谒昭君墓》诗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在民间百姓心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王昭君名嫱,字为昭君,公元前52年出生于姊归县宝坪村,即今湖北兴山县昭君村。16岁那年,汉元帝选秀女,将她选入宫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描红绣花娴熟的王昭君,自从入宫就没有见过汉元帝,坐了3年冷板凳。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不远万里来到汉朝,对汉称臣,请求和亲。王昭君主动担当重任,带着汉元帝赐予的金银珠宝、粮食布匹、农具种子等。跟随呼韩邪单于,别长安、出上郡、过五原,历时一年多,到达漠北,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受到了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封为匈奴的皇后“宁胡阏氏”。在大漠行进途中,还因以一曲琵琶《出塞曲》,引得天边飞过的大雁纷纷落地聆听,博得了历史上四大美女之称中“落雁”的美名。
和亲园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内蒙古新闻网 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