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达拉特旗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新形势下的农牧民党员队伍建设,采用“三四五”措施,为推动农牧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个“注重”强化思想认识。一是注重教育培训。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为契机,通过举办10期村(居)“两委”班子培训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党风党性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基层党组织对抓好农牧民党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注重选树典型。牢牢树立“五带五争”的共产党员作风,深入挖掘农牧民党员队伍中带头创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三是注重创新模式。多渠道进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富民措施宣传,深入开展农牧民党员践行承诺,提高党员在农牧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诚信度,使农村有为青年从思想上对党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加深对党的感情,并吸收到党员队伍。到目前为止,全旗农牧民党员共做出承诺7622条,已践行3361条。
四个“改善”优化结构比例。一是改善党员队伍发展方式。全面推行“一统三化”党建工作模式,每1名党小组成员联系3—5户普通农牧户,要求在各自联系的农牧户范围内,定点、定量培养发展对象,从过去“等入门”为现在的“领入门”,继续壮大党员队伍。二是改善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积极引导那些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回乡青年学生、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复原退伍军人和返乡创业人员等向党组织靠拢,建立一支有文化、素质高、较年青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三是改善党员队伍发展渠道。对外出务工党员作出要求,通过苏木镇在街道社区建立的“流动型”党组织,把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有志青年、致富能手、技术骨干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四是改善党员队伍性别结构。针对农村牧区妇女党员比率过低的现状,加强优秀妇女推荐入党的力度,把一些在致富方面有经验、政治上有觉悟的妇女及时吸纳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当中来,并将其优先作为发展对象。2010年,全旗发展农牧民党员208人,其中女党员58人,占发展党员总数的27.9%,较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五个“抓手”提高能力素质。一是抓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干部是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以政治素质强、个人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配备村(居)“两委”班子,建立一支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领导班子。二是抓党员质量。严格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注重质量、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真正把农村牧区的优秀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内。三是抓教育方式。大力整合农村牧区有效教育资源,通过远程教育,播放电教片,专题党课等方式进行素质教育,坚持每月组织党员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活动,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化、经常化。四是抓分类培训。对农牧民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新党员注重基础培训,大学生村官党员注重全面培训,年轻党员注重实用培训,老党员注重灵活培训。五是抓自身素质。通过开展“党员六带头、共建新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积极为农牧民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增强农牧民党员自我提高的意识,有效发挥农牧民党员推进农村改革、调解邻里纠纷、维护农村稳定的积极作用,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好基础。(内蒙古新闻网 杨俊杰 通讯员 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