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扎兰屯市集中优势产业项目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先后培育出了集体经济主导型、规划建设引导型、体制机制创新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现代农业引领型、劳务输出致富型、庭院经济助推型等七种发展模式的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有效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集体经济主导型—满都村。该村积极探索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兴办红砖厂、酒厂等集体企业,每年创收近2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100余人,家庭年收入增加10000余元。以小杂粮为主要产品的鸿巍公司企业投资320万元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极大地促进了满都村绿色食品的种植与加工发展。通过招商引资460万元组建了呼伦贝尔市满都原生态盐渍有限责任公司,其“蒙之花”牌系列泡菜填补了呼伦贝尔市空白。2009年,全村总产值达到2915万元,牧业产值达2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00元。
规划建设引导型—大兴村。该村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不断完善以村屯道路建设为重点的环境设施建设,近两年投资近400万元,完成“三纵十六横”总长10公里的整村道路硬化工程。同时全力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新建标准化挤奶站及附属设施,带动农民就业30人,年增收400万元。招商引资建设豆制品加工厂,可拉动近百户建立家庭作坊,增加就业岗位150个,年生产总值4500万元,年利润总额40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以资源量化入股经营的方式,组建了集渔业养殖、旅游垂钓于一体的圣华山渔业合作社,入股经营砂石厂,每年为集体创收5万元左右。
体制机制创新型—五道沟村。该村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组建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凤鸣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集中土地7010亩,占全村土地的87.1%,率先实行了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合作社以雅尔根楚天宝山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设榛子、木耳、小笨鸡、笨鸡蛋等纯天然绿色产品基地。2009年,投资120万元建设4栋冬暖式生猪养殖场,让土地流转后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能够就地转移就业。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00元。
主导产业带动型—福泉村。该村大力推进马铃薯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手排粉主导产业,成功培育了“库堤河牌手拍粉”绿色食品品牌。组建的马铃薯深加工合作社集中了全村70%的土地种植马铃薯,累计产值达到1700万元。手拍粉合作培育近200户加工作坊,带动农户500户,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加工农户达到18户。投入资金60万元新建厂房200平方米、库房196平方米、晾晒场2600平方米及安装地秤、购买设备,带动入社成员得到了生产加工环节的二次收入分配,产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仅手拍粉产业即可促进农民人均增收6080元。
现代农业引领型—苇莲河村。该村以建设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09年,借助苇莲河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带动水稻种植户115户。投入260万元实施本村及周边5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建设项目,建设50座育苗棚,8个分水闸,农田桥3座,混凝土板衬砌7200米,购置大型机械84台,1000亩示范田的田间土地整形和3000亩土地平整,使基本农田升级为高产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极大地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水稻平均亩产达1000斤。通过绿色产品加工基地以及绿标水稻生产的效益拉动,农民种植绿标农产品的的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大豆和玉米较市场价格高出10-15%,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
劳务输出致富型—野马河村。该村积极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打造自主的瓦工输出品牌,组建了具有良好信誉的施工队,并购置了先进的挖掘机、翻斗车等设备。多年来,与扎兰屯市周边旗县市区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劳务输出渠道,年均输出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1/3以上,平均每人收入10000多元,劳务输出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远远超过了农牧业收入。
庭院经济助推型—繁荣村。该村发挥城郊村的优势,大力发展地栽木耳、渔业养殖等庭院经济,拓宽了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建立了规模较大的黑木耳种植、黑木耳菌种基地和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黑木耳20万袋,培育黑木耳菌种40万袋,新建蔬菜大棚60亩。投入70万元资金,新建标准化养猪场1个。组建的惠农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了该村庭院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户达到20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252万元,纯利润近100万元。(内蒙古新闻网赵文萃 通讯员李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