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活动专题 > 全国网络媒体林区行 > 媒体播报 正文
做林业生态的骨干和脊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局长、森工集团总经理安国通访谈实录
内蒙古新闻网  10-09-10 17:01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网媒记者对东北内蒙古四大重点国有林区首届年会进行了全程关注报道。

网媒记者在阿里河林业局中心苗圃参观。 

  到目前为止,林区整体情况非常好,大环境好、自身发展好、属地环境也非常好。大环境这块,天保工程在延续;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对国有林地,对林地的保护利益规划国务院已经批复。另外我们也“瘦身”了,各项工作也已经理顺。

  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理顺,有的领域还要继续在改革上深化。我们也有决心和信心提供更好、更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通过改革,让生态、让职工切切实实得到好处、得到实惠。

  在这里也再一次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有哪些方面各位需要继续了解的,我再根据大家的提问一一介绍。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网记者】刚才安局长也说了这次年会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讨论,我更感兴趣的四大林区能否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有一些重头戏?

  【安国通】现在四大国有林区各自的情况和发展阶段不一样,所以各自在介绍情况时各有侧重,大都是围绕如何保护好林业生态。我们的合作主要还是先从保护林业生态共性问题这块进行讨论合作。跨地域方面的一些合作,一方面就是能够在我们国有林区当中做,第二就是通过国有林区走出林区去做,这些方面在考察中都有一些意向,准备在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陆续去做。当然在这里还存在一些政策性,包括体制性方面的一些障碍,现在我们也正在进行突破。

  【中国经济网记者】内蒙古森工集团有没有愿望或者是理想做哪个区域?

  【安国通】现在还没有敢想。我们就是想在保护林业生态上宁愿冒点险,给大家积累一些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缩短时间。因为这个范围太大,做一件事涉及几万人,比较有难度。

  【人民网记者】林区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也不能光讲奉献精神,如何留住人,吸引人,有哪些比较好的政策和措施来吸引人和留住人?

  【安国通】留住人和引进人主要一个问题就在于使用。人才不是花瓶,关键是能很好的使用他,让他有位置,能给他很好的待遇。我们现在对原有的一些科技人才都给予了很好的待遇。特别是这两三年,待遇提升幅度很大。他们感觉到非常有前途,有用武之地。第二方面是进一步引进人才,因为我们是搞林业的,一个是研究如何进行保护林业生态,一个是如何提高质量。如何把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转化、进行推广。去年招聘了220多名大学生,今年招聘了320多名大学生,效果很好。来的这些大学生也认为这个地方能发展,这个地方尊重他们。明年准备继续招聘300人。过去林业人才主要考虑理工科,现在包括文科、财会、法律,方方面面的人才都要有。因为只有这样,合力才大,对综合素质的提高、后辈人才的不断涌现都大有裨益。

  【中国新闻网记者】请问安局长,从2007年底开始改革以来,在新的执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一路走来我们也感受非常深,但是改革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我想请教一下,安局长在这两年的工作中,个人认为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安国通】改革最大的障碍还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由风险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所有责任都得由改革者自己承担,所以改革者最大的障碍还是自己。林业改革方面原来没有成功的先例,做起来风险也大,所以我说这叫“极难课题”,极难操作、极难成功。

  但是为什么还要做?因为“无路可走”,不做,没有出路;改革,还有成功的希望。当时的情况是矛盾不触即发,我给它比喻就像一盆水,而且超过了这个盆的最大上限,如果在某一点上一碰,就不由你说了算了。特别改革主要是改不同利益群体的事,所以涉及到人,这里面就产生了矛盾,这是非常难的。但是我们上下努力,把一些事情做成了,现在也比较欣慰,所以我们觉得值。但我也时常给后面的改革者介绍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把所有的细节考虑到,一个细节不到位,那就前功尽弃,全军覆没。

  有没有一个责任心,有没有一个敢担风险、而且最后把自己毁了也不后悔的一些决心和想法是其一,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干、有解决问题的智慧。所以我说:想干事是有责任的表现,敢干事是有个性的表现,干成事是有智慧的表现。我们这次改革成功不带有规律性,有一种偶然性,“天时地利人和”,择机择时,恰到好处。

  【千龙网记者】林区发展要靠经济,现在盈利的主要支柱产业是什么?您刚才也提到了,将来可能是向各个领域投资性企业发展。在投资入股方面,投资的风险如何进行评估?如何最大程度的规避国有资产的流失?

  【安国通】如你所说,发展离不开经济,但是钱从哪儿来,现在国家对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这个体制机制要逐步确认,天保工程就是这个体制确立其中的一部分,过去每年国家给我们五亿三,今年国家重新定了,这五个多亿继续给,而且还要翻番。就是说明年天保工程国家给的部分肯定是十个亿以上,而且不需要自治区配套,那就是说无形当中又给我们增加了20%。这些钱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说,我们70%用于职工的五项保险、工资。剩下的30%干什么?这30%还有160万立方米木材的抚育和采伐,所以这个大约每立方米还有200多块钱,一些工资在生产环节中基本就给了,盈利加到一起还有四个多亿,所以这部分人员的开支没有问题。

  办企业要进行投资,我们下一步所有的投资都是盈利,当然利也是国家的。旅游业,例如莫尔道嘎白鹿岛大酒店投入了五千万。这里面林管局拿两千五百万,莫尔道嘎林业局投两千五百万。像这种经营肯定是不会流失。以后还有一些挣钱的行业,我们也是用盈利以后的利润进行投资,不动用原有的国有资产。这个测算肯定要把稳,要保值、增值,带来利润。在投的同时,一个是国家要投,一个是职工也要投。在职工挣钱的同时,国家的股份肯定也能够挣钱。再加上我们现在准备走出林区,四大国有林区还有几个项目正在运作,明年我们就有一些动作和安排。

  【内蒙古新闻网记者】我们上午参观了乌力库玛林场,了解到是几年前为了减少森林损耗,实施了生态移居工程,刚才您也讲到今年还要撤并48个林场,那么对于这些迁移的职工的生产生活的安置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安国通】现在家庭生态林场大约有970个,已经有810个全都撤离。撤离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引进消耗。所谓对森林的引进消耗一个是烧柴,一个是从事一些生产活动,比如养畜。要生活就要建房子,这些都离不开森林,发展好了肯定还要雇工,扩大规模。

  为了把森林进一步保护好,我们提出了生态移居,从目前看效果比较好。首先,居民都到了林业局和旗市所地,教育、医疗、文化,包括他接触的社会范围都比原来有一个大的提高和改善,原来在林场待的时间长了,到社会上都不知道这个话该怎么说好,社会上是什么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没有电,也看不到电视,学校、医院也没法办。其次,职工原来干什么还继续干,只是说搬下来以后轮流去做。是管护员,那就上山管护;到冬季的时候进行生产,那就跟着工队一起上山;春天扑火,作为快速扑火队,一驻一两个月,就跟着一起去。

  职工继续在岗,工资也照发。没有把居民撤下山而减少职工数量的情况,这方面大家都很满意。我们把这些检查站,包括林场和驻防的建设得这么好,就是为了让大家在这儿安心工作,工作得有乐趣,回到家以后,家庭环境也好,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幸福指数,增进了社会和谐。

  【腾讯网记者】在发展旅游产业的时候,基本的思路是什么?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哪里?在招商引资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考虑?

  【安国通】因为我们在呼伦贝尔市,所以把旅游和呼伦贝尔市的旅游做了统一的规划。下一步景点的设置准备南边到阿尔山,现在阿尔山旅游景区已经开发起来了。北边是莫尔道嘎,主打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鹿岛。东边还有两个,一个是阿里河,阿里河有反映鲜卑文明的嘎仙洞,还有“相思谷”,东南有毕拉河,毕拉河这块是火山地貌,观赏集中连片的杜鹃,是最好的一个观赏地。我们把这四块作为主打。

  大家到森林旅游,不走进森林这是不可能的,要走进森林破坏植被,也是不准许的,我们在指定的地点确定专门的路线,用林区特有的木栈道。这样就不会失控,也不会损害植被、动物。既达到了方便观景的作用,又能保证休闲安全。

  现在大家都在问,一旦林区旅游业火了之后,如何进行限制。好多地方都有一天接待多少人的规定,我们也有这方面的设计。像白鹿岛,我们不准备在那个岛上增加其他建筑物,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现有的自然状态,避免某一个地方人员过多,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旅游从目前情况看对企业来说就是投资,要得到旅游的回报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能得到回报一个是安置人员,一个是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来的人多了,有的给出主意、有的给提建议、有的帮跑项目、还有的来投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但最主要的是富裕林区居民,吃住,包括家庭旅馆,林下产品,像采集的一些花、松子、野果、菌类,能使职工增收。另外一个,林区有这么好的资源,对外进行展示,让大家增加对林业生态的信心,这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主要是从这些方面去做,做好旅游的同时保护好生态。

  【北方网记者】白鹿岛是目前相对较为成熟的、比较大型的生态发展景区,我的问题是,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是矛盾的,进来的人员越来越多,产生的污染越来越重,在控制污染情况的同时,还要保证游客的满意,这些想法和措施是什么?

  【安国通】污染是大事,如果不把污染解决好,旅游即使是办起来了,也不成熟。所以我们考虑,一个就是处理垃圾和污水的时候,别影响地下水、别危及地面的植被。经过和一些专家的探讨,我们对垃圾的填埋和污水有序的排放都进行了规划,我们的口号是“环保、生态双搭配”。林业是搞生态的,我们要做榜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做的更安全、更优秀。现在所有的电线都是埋在地下,没有杆子,主要还是考虑到污染。此外,以后要铺一些电机设施,今后都用电瓶车和人行道,不用大客车,一方面避免污染,一方面让大家树立生态文明的好观念。还有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防火,林区的旅游还有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防火。所以周围的管道怎么埋,如何减少当中的火患,都要把这些事情很好地考虑进去。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