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劲风,十年间,东乌旗初步完成了从资源富集带到经济崛起带的转化,当代的牧民不仅学会了电脑上网,高新技能,且还住进了洋楼、开起了轿车、做起了民族产业,在今日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上,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理财的新型牧民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生力军。
格日勒是乌里雅斯太镇额尔敦乌拉嘎查牧民。2008年7月,他来到乌里雅斯太镇,投入10万多元,开办了"创新通讯"手机店。由于她良好的经营信誉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她的手机店生意很快就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红火起来。目前,店里以经营国内外各类名牌手机为主,品种达到10余种,月收入达到1万多元。格日勒也从当初的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牧民变成了现在事业有成的"格老板"。
许许多多像格日勒一样怀着创业激情的牧民在这繁华都市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该旗2003年人均纯收入为5610元,2009年牧民人均纯收入就已达到9997元,从1985年至2009年连续25年在自治区位居第一,高出全国和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近2倍。其中工资性收入466元,家庭经营性收入8586元,财产性收入730元,转移性收入214.5元,分别占家庭总收入的4.7%、85.9%、7.3%和2.1%。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去年增长38%、5%和6%,成为了东乌旗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一串串飞跃的数字,不仅仅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悄悄流入了东乌旗老百姓的小帐本里。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东乌旗人发现身边的实惠越来越多,医疗、教育、低保、就业等各项惠民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在百姓的身边。2009年城乡低保标准较上年人均提高40元/月,补差水平人均提高30元/月和23元/月,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206万元。突出抓好就业工作,财政投入就业补助资金677万元,通过免费职业培训、小额贷款、公开考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安置就业人员5000多名,其中,1675名城镇人员就业再就业,安置复转军人29人,通过公开考录招聘工作人员200名,为34名退伍军人发放自谋职业金127.8万元。为45户贫困残疾户改造了危房,将648名贫困残疾人列入低保救助对象,投入406万元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新建城镇廉租住房140套,为443户城镇住房困难低保家庭发放住房补贴104万元;安装降氟给水设备500套,解决了5000人、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和硬件建设,高考升学率达到73.8%;落实教育扶困助学资金1054万元,受益学生1万人次。
东乌旗自2006年实行新牧区合作医疗以来,参合牧民达到27223人,参保率达96.8%,覆盖率达100%。从2006年至2010年,为牧民补偿金额达到883万元,补偿人次达到4359人次。今年,东乌旗重新对大病统筹住院患者补偿进行调整,降低起付线、支付比例提高到55%至75%,封顶线从2009年的3万元翻一番调整到6万元,并减少分段,提高各段补偿比例,重点提高特困牧民、转移进城牧民及民政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偿比例以及对慢性病、特种病的诊疗费用,极大的缓解了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2010年开展工作以来,截止5月底,共为患者报销110万元,最高为患者补偿3.14万元。与此同时,该旗还实施了城镇居民"811"(1000名45周岁以上城镇居民、1000名干部职工、8000名学生)健康体检工程,让百姓得到了长效的健康保障和服务。
在接访工作方面,该旗在2009年内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20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74批、432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5%和64%。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嘎达布其镇政府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而在深入开展平安东乌创建活动中,该旗连续12年获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区。东乌旗大力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新的实绩。而随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不断深化,有一天"天堂草原"不仅仅是对乌珠穆沁草原自然风景的赞美,也将成为乌珠穆沁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