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宣传专题 > 2008草原儿女赞 正文
让更多的群众用上清洁环保的新能源
内蒙古新闻网  10-09-27 09:53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记兴安盟突泉县农村能源站副站长   李 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塞外小城内蒙古突泉县农民经历了一次能源技术革新:旋转挪动、对准焦点,使用玻璃钢太阳灶,五分钟就可以烧开一壶水,农民首次尝到了太阳能这种新能源带来的甜头儿;进入21世纪,这里的农民又一次感受到新能源带来的种种好处,“啪”轻轻一拧,蓝色的沼气火焰跳出炉灶,不用烟薰火燎,一顿饭就做好了,目前已有6750户的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的沼气能源,到今年底,将发展至1.1万户。

  两次新能源的推广应用,都凝结着李林扎根农村能源工作22年的辛勤汗水与智慧结晶。

  今年46岁的李林是内蒙古突泉县农村能源工作站的副站长。他始终致力于农村能源的开发、制作、推广,普及能源知识,钻研能源技术,攻下了一个个北方农村新能源推广应用中的难题,为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取得了两项国家专利、一项科技成果奖;并于1990年,获得了自治区“星火计划”三等奖,2007年,被自治区农村生态能源站评为“全区农村牧区能源工作先进个人”。

  李林是农业技术人员的优秀代表,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农业技术人员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集中展示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崭新风貌。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勇攀科学高峰,荣获国家专利,被业内人士誉为“专家型人才”。 1986年,突泉县能源站引进了太阳灶生产线,产品供不应求,远销黑吉辽等地。但生产太阳灶的模具十分精密,失之分毫,就会导致对焦不准,采暖质量降低等问题,反复到厂家购买则费时费力费财。经过李林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了精密模具,受到同行们的认可。2004年,该县积极争取到了国家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农民可以实现“一池三改”(建设沼所池、改厕、改圈、改厨)。特别是“改圈”,将圈舍改为温室,解决了由于冬季气温低,导致沼池不产气、沼池易冻坏的地域难题,这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但是,亲身经历了1983年的沼气池建设失败历程的李林却高兴不起来。当时由于冬季气温低,水泥池只经历了一个冬季就冻裂了,第二年就会漏气,要彻底翻修。必须找到一种适合北方气候特点、防冻又密闭的新型材料来代替水泥。

  防腐、防冻的不饱和树脂和无碱性玻璃纤维合成物,俗称有机玻璃钢这一材料进入了李林的视野,但是这一材料有着密闭性差的缺点,他就来到东北农业大学请教化工教授,到农业部沼科所取经,回来后,一头扎进玻璃钢生产厂,起早贪晚反复改进配方比例,试用不同材料,改进制作模具,经历了40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制作出密闭良好的玻璃钢。两个半球状玻璃钢,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闭良好的玻璃钢材质的沼气池,代替了传统的水泥材质。为此他制作的“玻璃钢分体式沼气池”模式通过了农业部沼气产品及设备检测中心的检测,并获取了国家专利。他所撰写的论文《探索农村沼气建设的新途径——玻璃钢、玻璃钢分体式沼气池在农村沼气建设中的作用》,在东北四省区第十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了二等奖。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能源利用,被群众誉为“服务型人才”。先进的技术只有应用到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才能够实现其社会价值。获取专利后的李林,经历了短暂的兴奋后就进入了新的研究试验中,因为他发现,玻璃钢材质的沼气池造价高,每座需要近3000元,其中两个球形玻璃钢各1000元,国家配套资金只有1200元,农户还要出资1800元,这无疑加大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而玻璃钢沼气池下半部储料池呈球状不易出料,不实用。李林将有机玻璃钢与水泥池相结合,上半部分仍用球状玻璃钢,下半部分储料间不存在漏气问题,使用水泥材料,每个沼气池降低成本1000元。他还将球形底部改为下坡状,向出料品方向倾斜,解决了出料难的问题,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欢迎。这种“玻璃钢混凝土两结合型沼气池”也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该沼气池应用范围已经涉及到全县12个乡镇,89个行政村,1.1万农户,一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362万元。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使用上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新技术,李林总是费尽心思,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让农民接受。杜祥村农民开始对建沼气池有抵触情绪,他就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2006年夏天,患重感冒的李林又一次去杜祥村做农民思想工作。路上高烧呕吐,同志们劝他回县休息,他却说工期已近,必须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在杜尔基镇他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带着吊针坐到了农户炕上,为农户讲解沼气使用的好处。农户们感动了,“有这样的好干部,会有什么事做不成,我们相信你!”在李林的劝说下,村民们不但建了沼气池,还将落地炕改成了节能架空炕。生长在农村的董淑珍如今逢人便夸奖,“多亏了李副站长,我家才用上了清洁的沼气,做饭再也不烟薰火燎,节能架空炕更是好,保温还干净,咱也过上了城里人的舒服日子!”

  创新工作方式,服务地方经济,被党委政府誉为“经济型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突泉县设施农业小区、蔬菜大棚区、危房改造工程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李林又做起了让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文章。他积极主动地找到分管县领导,大胆提出将沼气建设与设施农业小区、蔬菜大棚区、危房改造捆绑使用的想法,提高沼气能源在农村的利用率,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认可。目前,全县已经配套各类项目建设沼气池300余户。

  李林还在沼气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为了早日实现由农家肥—沼气—清洁能源生活—沼液杀菌防治设施蔬菜病虫害—沼渣肥田的良性循环,他千方百计普及沼肥使用知识。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建立了沼气沼肥综合使用示范基地。一是探索没有养殖产业的农户没有沼气制作原料,养殖大户沼气制作原料多使用不完,尝试沼气大户建设一座大沼气池,供相邻无沼气池户使用沼气。目前已经取得成功,基地农户张磊建设了50立方米沼气池,标准为8立方米,所产的沼气可供6户农户使用,邻居王臣将沼气引入家中,实现了多家农户使用一个沼气池。二是示范使用沼肥。以张磊家400平方米蔬菜大棚为例,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化肥投入2000余元,使用沼肥生产出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可年增收3000元,全年节本增效5000元。

  二十多年来,李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科学孜孜以求,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为能源工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 赵翰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