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宣传专题 > 2008草原儿女赞 正文
牧民致富的带头人
内蒙古新闻网  10-09-27 09:53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  
 

        ——记阿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嘎郎图嘎查嘎查长 满都格日勒

  满都格日勒,汉语意为朝阳蓬勃欲出,势不可挡,富有感召力。领导评价她是有思路、有魄力、千斤重担压不垮,社会称赞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能人,乡亲们说她是“牧民致富的带头人” 。

  的确,满都格日勒的性格就象她的名字那么钢性,勇于带领牧民群众在家乡的这片“白纸”上,以“大手笔”的气魄描绘出最壮美的画卷。

  2006年初,额济纳大地涌动着撤乡并镇,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春潮。为了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旗里决定把经济落后的乌兰格日勒和查干布日勒两个嘎查合并到那仁布勒格嘎查,成立新的吉日嘎郎图嘎查。满都格日勒以高票当选为嘎查达。

  刚上任,满都格日勒就和嘎查其他领导深入到2247平方公里的草牧场、田间地头与农牧民拉家常,寻找贫困的根源。这时全旗性的“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转移搬迁工作刚刚开始,满都格日勒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制定出嘎查科学发展规划,把80%的牧户搬迁到城镇或条件较好的农区,实施转产。然而,由于“故土难离”的陈旧思想,最初很多牧民都有抵触情绪。如何使牧民尽快“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成为满都格日勒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思路决定出路,更新观念是根本。于是,她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组织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让牧民切实体验到先进地区的做法给农牧民带来的实惠。她还从阿拉善盟SEE民间生态协会和旗里的扶贫款中争取到15万元资金,低价为牧民引进300多只良种畜,大搞舍饲养殖,牲畜改良率由30%提高到73%,每只山羊产绒量提高了65%。满都格日勒按照种养结合的大思路,鼓励牧民加快草场建设,平均每户种植优质牧草30多亩,为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牧民划区轮牧、舍饲养殖,缩短出栏时间,提高商品率,牧民通过引种入牧,年人均收入提高了22%。

  吉日嘎郎图嘎查虽然地处额济纳河中游,但由于水利设施落后,只有少量的草场和耕地能够自然灌溉。为此,她积极与水务、电力等部门联系,进行设计规划,组织农牧民开渠修坝、铺路拉电,狠抓农田和草牧场建设。到2007年底,已建成高效益饲草料基地500多亩,为53户牧民解决了照明和动力供电,保障了围栏封育区内草场耕地有效灌溉。几年来,通过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开发,草场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40%上升到了75%,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额济纳旗的密瓜和棉花试种成功时,很多农牧民担心市场销路问题,都不敢多种。满都格日勒却不这样认为,通过典型引路,政策扶持,打消了农民的顾虑,农牧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有了普遍提高。到2007年,全嘎查3500多亩耕地全都种上了密瓜和棉花。如今,额济纳旗的居延密瓜和棉花已经打出了品牌,农牧民种密瓜和棉花每亩纯收入达到1000多元。

  如今,嘎查148户488名农牧民有很多通过转产技术培训,搞起了牧家游、运输业、开饭馆、开肉铺、办商店和销售根雕、奇石等旅游产品,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1岁至55岁的农牧民享受退牧还草和公益林补贴,56岁以上的农牧民均享受养老金,农牧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余元,基本消除了贫困户。很多人家住上了高标准的砖瓦房,出门开小车、骑摩托,进门看彩电、用电冰箱,许多人家还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红火。

  满都格日勒清醒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富裕不等于精神生活的充实,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她多方筹措资金,将嘎查文化室和队部装修一新,购置了大量的与农牧民息息相关图书报刊、文化体育器材,组织农牧民广泛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普法教育,极大地提高了牧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吉日嘎郎图嘎查成立三年来,群众邻里之间和谐相处,一心一意谋发展,合法劳动奔小康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只要时刻想着群众,就会赢得党和群众的高度赞扬。几年来,满都格日勒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村组财会人员”、“全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和“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称号。满都格日勒不愧是农牧民致富的领头人,在额济纳这片沃土上,她满怀激情,不懈地追求着。

[责任编辑 赵翰栋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481134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