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通辽市库伦旗六家子镇九家子村农民 于永学
“我是一个农民,了解农民的疾苦,深知农民最需要什么,总想用点办法,改善一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于永学的执着追求。他是库伦旗六家子镇九家子村农民,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在劳动之余,凭着一股钻劲和韧劲,发明创造了20多项适合当地使用的农机具和实用新型机械,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其中有两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他本人也被编入《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一书,被誉为“田野里走来的农民发明家”。
潜心研发获专利
农业生产,氮肥是不可少的肥料,可是由于过去农村大都采用畜力耕作,施肥深度不够,导致氮素的挥发,既浪费了肥料,还影响了产量。1997年,于永学通过精心研究和反复实践,发明了新型化肥深施器,这是一种手动追肥器,可直接将化肥施入土壤深处,减少氮素的挥发损失,省工、省肥、增产、增效。就玉米来说,在当地,一般玉米根部表面追肥每亩需投入尿素18.5公斤,用化肥深施器施肥,每亩只需投入尿素13.5公斤,节省化肥5公斤,玉米却能增产50公斤,化肥利用率提高了23%。根据作物对肥料的不同需求,于永学还设计了大小两种排肥量,肥量随时可调,每小时能完成3000-3500株作物的施肥,适用于玉米、高梁、葵花、蓖麻、果树和各种蔬菜追肥。该产品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于1999年10月2日频发的专利证书,于永学本人也因此被编入《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一书。
库伦旗地形地貌独特,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电视信号接收差为群众收看电视带来难题。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须用电视信号接收器才能收看电视节目,但普通接收器频道较少,远不能满足人们业余文化需求。2005年12月,于永学突发奇想,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研制了适合偏远地区使用的“简易广角电视信号接收支架”,在普通电视信号接收器上安装这种接收支架,就能使原本仅能收看1个卫星转播的20-30套电视节目增加到8个卫星转播的200多套电视节目。这项发明在2007年5月8日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
破译人畜饮水难题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家子村共有2口井,村民们为准备一天的人畜用水,从早上3点就起来排队打水。面对吃水困难的现状,勤于思考的于永学开始探索人工挖井、电力提水的新办法。经过苦心钻研,他研制出了功率为3000瓦的风力发电抽水机,每天可抽水40吨,大大提高了提水效率,改善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现状,还能满足部分浇地、建筑用水需求。
1998年,各地兴起了机械打井,急于改变家乡吃水难现状的于永学花了5.5万元买下了两套机械打井设备,成为六家子镇使用机械打井第一人。但一开始于永学就遇到了难题,买来的钻机钻头不适于本地区使用,一遇到坚硬的鹅卵石就无法钻下去,常常会半途而废,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资金。善于钻研的于永学开始在改进钻头上下功夫,他尝试在钻头的顶部安装碎石刀片,在钻井过程中碎石刀片能把遇到的鹅卵石捣碎,然后和泥水一起提上来,就这样鹅卵石的难题被攻破了,机械打井在六家子镇获得了成功。在于永学的带动下,九家子村及周边地区群众纷纷购买打井设备,组成几个打井队,巡回在本地及周边地区打井,最远到达奈曼旗、辽宁省等地,每年打井在500眼以上,创收100多万元。同时每眼井也能为百姓带来2-3万元的经济效益,实现“打井一处,造福一方”。
改造农机便利生产
头脑灵活的于永学对于使用农机具可谓是“强项”,无论是哪种型号的农机他都深谙其原理,摆弄的灵活自如。2006年底,在国家农机补贴款政策的鼓励下,于永学买了一辆福田鸥豹-4448中型农用拖拉机及配套设备,设备集旋耕、播种、灭茬于一体,实现了“农活一条龙”。但农机及配套设备刚买来的时候,却不适应本地的生产需要,每次只能耕种4条垄,垄距宽达80厘米,这对于当地习惯种密植作物的农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会造成土地的极大浪费。为了能解决这一难题,于永学又细心琢磨,通过改进离合器装置的办法,彻底解决了垄距过宽的难题,改进后的配套设备,由耕种4条垄变成了5条垄,垄距也由80厘米缩小到50厘米,完全符合百姓需求,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于永学总能把自己深厚的科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型实用机器,如联体铡草机、压茬机、联体粉碎机、联体脱粒机、空心制砖机、风力抽水(发电)机等不下二、三十种。这些发明虽未获得专利,但是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科普宣传惠百姓
自1980年以来,于永学一直担任九家子村科普宣传员职务,每年他都订阅好几种科普读物,除自己阅读外,还随时供乡亲们借阅。每到农忙时节,他都活跃在田间地头,义务宣传科学种田技术。在镇里举办的科技培训班上,他常常现身说法,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人,鼓励农民自己动手搞发明创造。在讲解柴油机发动机运行原理时,为了便于村民理解,他还编成了一段顺口溜“活塞下行气门升,新鲜空气吸进来,活塞上行气门闭,压气升温做准备,喷油自然气膨胀,推动活塞生动力,做功完了成废气,活塞上行排出去”。
于永学的每一项发明、每一项创造都与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他说:“我是一个农民,了解农民的疾苦,深知农民最需要什么,总想用点办法,改善一下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是这种平凡而朴素的想法,促使他为农民的利益不断求索,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在成绩面前,于永学没有满足,没有止步,而是凭着他那股执着追求的精神,继续探索新的发明创造之路!(金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