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获悉,“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作物航天工程育种在基础研究、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发展等方面获得全面丰收,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累计超过100个,创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2006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从“实践八号”搭载的植物材料后代中已筛选培育出380余份可遗传的育种新资源,航天诱变的作用机理、筛选鉴定等关键技术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已形成技术发明专利29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36项。航天工程育种研究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介绍,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花生、番茄、辣椒、茄子、芝麻、苜蓿等多种作物上,培育出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新组合72个,其中12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使中国航天诱变作物新品种的总数首次突破100个。仅近4年以来,全国航天作物新品种累计示范应用面积超过3500万亩,增产粮棉油12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9亿元。
刘录祥认为,航天工程育种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中国航天工程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全国已经建立相当规模的航天工程育种技术试验基地和新品种产业化示范基地58个,这将成为促进我国航天工程育种产业升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科技支撑。(记者张汨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