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评论 - 信息 - 旅游 - 楼市 - 汽车 - 女性 - 美食 - 教育 - 招考 - 理财 - 经济 - 播客 - 博客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时政会议专题 > 内蒙古创先争优活动 > 创先争优进行时 正文
阿荣旗: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
内蒙古新闻网  10-10-26 11:31 打印本页 【字体: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老幼皆知的诗,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风筝南方称为“鹞”,北方称为“鸢”。

  近几年来,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大量增加,有人形象地把流动党员群体称做是“断了线的风筝”,“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始终困扰着各级各地党组织。阿荣旗委组织部针对流动党员“四难”现状,创新实行了“流动党员“五四三‘鸢式’”工作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阿荣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旗,全旗共有农业人口25.5万人,有9个乡镇党委,147个农村党支部,农民党员5700多人。近几年,由于旗委、旗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实施现代农业、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集约经营,为农民脱离土地外出务工创造了条件。2008年以来,全旗每年约有1.2万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其中有农村流动党员约240人左右,占外出人员比例的2%,占全旗农村党员总数的4.2%。

  为破解农村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突出发挥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群体中的带动作用,阿荣旗创新实行流动党员“五四三鸢式”工作法,以流动党员为“鸢首”,以党组织管理为“鸢线”,以党员家庭为“鸢源”,从外出流动党员的服务、教育、培训、联系、帮扶等方面入手,确保流动党员在“体外循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外出务工的“鸢群”大军他乡就业、返乡创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一、基本作法

  (一)建立五项机制,保证“鸢首”有序流动。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保证流出党员“流动不流失”。建立“一网一库”,实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五清”、“五明”。在旗、乡(镇)、村分别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和服务点,构建全旗流动党员三级联动管理网,开通流动党员咨询热线,确定专兼职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员,负责做好流动党员的关系转接、登记调查、跟踪管理、教育引导、联系帮扶等工作,做到流动党员去向清、底数清、结构清、职业清、思想清;同时,建立旗乡两级流动党员信息库,为每名外出党员建立电子档案,及时更新档案内容,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做到流出支部明、家庭情况明、暂住地址明、联系方式明、思想情况明。

  建立培训管理机制,保证外出党员“辍耕不辍学”。根据近几年农村党员流动规律,制定出台《流动党员定期培训制度》,依托旗委党校和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每年举办两期流动党员培训班,对外出流动党员进行专题重点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实现“学习一个典型、掌握一门技术、树立一个目标、制定一个计划、结识一个对子”的“五个一”培训目标,即组织流动党员重点学习本地流动党员外出择业、回乡创业的经典案例;依据党员兴趣志愿和自身特长,推荐学习掌握1-2门实用技术,帮助流动党员提高就业能力;引导流动党员增强外出务工信心、树立奋斗目标;有针对性地帮助党员提供择业指导并制定就业计划;组织相同或相近流向的党员结成联系对子,为开展流动党支部筹建工作奠定基础。

  建立双向管理机制,保证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打破地域限制,坚持“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培养、双向反馈”原则,构建双边互动机制,以“一函、一证、一书、一册”为媒介,实现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的“无缝对接”。为流入地为同一地区的三名以上流动党员出具一封介绍信,请流入地党组织协助建立流动党支部;为每名流动党员发放一本《流动党员活动证》,凭证可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活动;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签订一份《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意向书》,明确流动党员“托管”的责任义务;协调流入地党组织为流动党员填写一本《流动党员管理手册》,及时沟通反馈流动党员表现情况。

  建立党务管理机制,保证组织生活“简约不简单”。落实“制定一项制度、发放一面党旗、拔发一笔经费、确定一个目标”的“四个一”工作内容,实现流动党支部、党员“四有”目标。制定出台《阿荣旗流动党支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在流动党支部中适时组织开展监督、评议、学习等组织生活;为每个流动党支部发放一面党旗,因地制宜,把支部建到哪里,就把党旗插到哪里;根据情况,为流动党支部拔发一定的活动经费,用于保障开展组织生活;为每个党支部确定一个年度的工作目标。实现流动党支部“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内容、有活动经费、有工作目标”和流动党员“管理有组织、活动有阵地、学习有资料、党性有保障”的两个“四有”目标,确保党务管理工作和党员组织生活正常开展。

  建立考评管理机制,保证考核评议“落实不落空”。严格落实流动党员管理领导责任,坚持实行“年考、季报、月评”,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流动支部目标管理年度考核指标,年终进行统一考核,考核积分纳入全旗基层组织考核体系;建立流动党支部工作季度汇报制,要求流动党支部每季度就本支部党员管理情况以书面形式向所属乡镇党委做出汇报,便于上级党组织及时掌控流动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和流动党员工作生活的最新动态;推行流动党员集中民主评议制,在春节前后一个月内,利用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组织流动党员召开民主评议会,通报年度党组织工作情况,对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完成各项任务、缴纳党费等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二)实施四个保障,确保“鸢线”有效牵引。

  以组织建设为保障,打造“韧性鸢线”。成立四级“组织”,构建流动党员管理网络。一是成立旗流动党员总支部,选配一名政治素质过硬、党务知识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组工干部兼职党支部书记,积极有效地开展流动党组织建设指导工作。二是以“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三种形式,在流入地建立流动党支部和党小组,健全组织体系,理顺组织关系。三是在各乡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开通流动党员咨询热线,保持与流动党员的密切联系。四是在村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信息采集点,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上报流动党员台账,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夯实基础。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打造“刚性鸢线”。建立完善“三项制度”,确保实现流动党员监管有力。一是建立“三级联动”制度,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分别纳入乡、村两级基层党建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层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旗、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三方联管”制度,由本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动党支部三方共同参与流动党员管理,实现委托管理、远程管理和直接管理的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三级联系”制度,实行乡镇党委书记联系村党部书记和流动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联系流动党支部书记和流动党员制度,做到每月至少通一次电话,每两月至少写一封信,每季度至少听一次工作汇报,每年至少做一次面谈。

  以平台建设为保障,打造“弹性鸢线”。搭建三个互动交流平台,确保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系不断。一是召开流动党员返乡座谈会,利用流动党员节假日集中返乡时间,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他们生活、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制定《“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接听、办理和反馈制度》,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创建流动党员QQ群,实行流动党员实名制管理,利用网络资源为有条件的流动党员提供一个便捷的互动平台。四是发放流动党员信封,为流动党员统一免费发放联系信封,信封上预先印制邮票和收信地址,方便党员与党组织沟通交流。

  以载体建设为保障,打造“感性鸢线”。开展“三项主题活动”,切实增强流动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一是开展“双承诺”活动。要求流动党支部向流动党员承诺、流动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承诺,通过承诺和践诺,促进流动党支部凝聚力和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二是开展“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以“学会一项生产技术、带出一批劳务人员、为家乡招回一个人才、引进一个好的发展项目和给家乡办一件好事”为内容,鼓励流动党员发挥“双带”作用,为家乡发展建设做贡献。三是开展“我为家乡献计献策”活动。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加强与流动党员的联系沟通,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梳理流动党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

  (三)建立“三项工程”,实现“鸢源”有力保障。

  实施关爱工程,为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注重关注流动党员及其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切实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一是领导关怀。开展乡镇党委委员及包村干部联系流动党员家庭活动,定期走访流动党员家属,了解流动党员及家属思想、生产、生活等家庭情况,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帮助流动党员家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组织关照。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五个之家”(党员之家、便民服务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妇女健康之家、老年人活动之家)的作用,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子女上学、生产经营、就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亲情和温暖。三是党员关心。积极开展留守党员与流出党员结对帮扶活动,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随时帮助流动党员家庭排忧解难。

  实施扶贫工程,给流动党员开启致富之门。注重改善困难流动党员的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在帮扶致富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一是项目倾斜。在落实党费扶贫项目过程中,每年重点倾斜5户贫困的流动党员家庭,通过项目带动,使具备致富能力的贫困流动党员率先脱贫致富。二是资金倾斜。把扶持返乡流动党员创业作为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对象;协调金融部门每年安排100万贴息贷款建立“扶贫基金”,重点向流动党员倾斜,支持和鼓励流动党员家庭从事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三是帮扶倾斜。实行全旗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与贫困流动党员家庭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对子,要求每名干部每年投入的帮扶资金不得少于500元。

  实施对接工程,为流动党员畅通统管之路。注重引导党员家庭参与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把党员家庭建设成为“信息采集点”和“资料投放站”,使党员家庭与党支部有效对接,在服务流动党员过程中形成合力。一是信息互通。建立定期联系流动党员家庭制度,信息采集员定期到流动党员家庭采集流动党员的情况,同时向党员家庭介绍由流动党支部反馈的党员生活工作情况,由此掌握流动党员的最新的工作变动情况、思想变化情况,对流动党员做到联系不断、双向监督。二是教育互补。把党员学习资料定期送到党员家庭中,并组织流动党员家庭成员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把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到流动党员家庭,使党员家属成为向党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宣讲员。同时,党组织同样承担起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期间,党员家庭成员在工作生活中遵守法纪,遵从社会公德的责任。

  二、取得成效

  通过工作法的有效实行,党组织的管理功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流动党员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党组织同流动党员的交流渠道、传递渠道进一步畅通,收到了明显实效。

  1、“鸢首”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一是成为阿荣旗名片的“宣传员”。通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流动党员,义务宣传阿荣旗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把阿荣旗“全国产粮大县”、“东北鹅都”、“全国柞蚕生产三强县”、“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名片传递到全国十多个省市,提高了阿荣旗的知名度。二是成为本地产品的“推销员”。通过部分流动党员从务工到经商的转型,畅通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音河白瓜籽、复兴粉条、新发稻米等阿荣旗农特产品的知名度。音河乡流动党员孟宪国在外地跑市场多年,返乡后自己当起了经济人,投入20余万元建设了1100多平方米的收购场地和贮藏窖,把家乡特产白瓜籽销售到大连、威海等地。三是成为劳务输出的“领头羊”。流动党员在外地站稳脚跟后,利用亲属、同乡、旧交等关系,帮助所在经济实体招工,起到“输出一人,带出一片”的效果。向阳峪镇三道沟村的流动党员徐香玲在吉林省长白县务工三年,每年她都为村里的农闲人员义务联系打工企业近百人次。近两年来,全旗通过流动党员组织、介绍的劳务输出已占输出总量的20%以上。通过有序的劳务输出,有力的促进了全旗的土地流转,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旗流转土地面积达80.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2.15%,年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向外转移劳动力7000余人,增加非农收入6000余万元。四是成为致富信息的“反馈源”。流动党员在外地务工,与外地企业、市场接触面广,对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发展走势了解较多,对先进经验做法等信息接收面广,在很大程度上为家乡发展提供了“第一手”信息。新发乡党委通过召开返乡流动党员座谈会,听取流动党员提出发展白菜产业的建议,在大有庄村建立了2000亩的白菜生产基地,现在总产值已达到400万元。五是成为回乡创业的“生力军”。部分流动党员在外地务工就业,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资金、掌握了新技术、学到了新知识,选择回乡开办企业或发展种养殖、加工项目。六合镇流动党员胡建兴、胡建旺两兄弟在山东青岛打拼多年,回乡后投资30万元开办了木材加工厂,在解决当地杨木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解决了15名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全旗有40余名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引进项目3个,创办小型企业、种养殖基地38个。

  2、“鸢线”管理功能、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是组织机构得到健全。在旗内成立了1个流动党员总支,并先后在大连、青岛、烟台等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流动党支部3个,在石家庄、哈尔滨等相对集中城市建立流动党小组5个,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机构,使流动党员管理更加规范。二是党员队伍发展壮大。几年来,流动党支部和党小组在两地党委的领导下,在外出务工队伍中发展党员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人,使流动党员队伍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党员李秀静就是在外出务工期间,经过流动党支部的培养,圆了自己的党员梦。三是党员素质普遍提高。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过程中,使眼界得到开阔、认识得到提高、知识得到更新,一些流动党员回乡后成为群众眼中会致富的“红人”、懂技术的“能人”;一些流动党员更是由于工作需要,自修了中专、大专乃至本科的学业,成为“文化人”。四是服务功能逐步增多。流动党支部不仅是流动党员之家,而且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根据地和服务流动务工人员的维权站,承担起为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和保护合法权益的责任。2008年以来,流动党支部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就业达5000余人次,帮助流动党员、务工群众维护合法权益达22次。

  3、“鸢源”的交流渠道、传递渠道进一步畅通。一是成为党组织活动的“联络站”。流动党员家庭充分发挥了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联系纽带作用,成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信息采集、政策宣传、资料发放的“根据地”,也是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变化的直接“信息源”,有效地保障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沟通管理渠道的畅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各乡镇党委通过党员家庭向党员邮寄学习资料400余份,使流动党员的参学率达到98%以上。二是成为流动党员情感回归的“停靠站”。流动党员家庭在受到基层党组织各项联系帮扶措施照顾的过程中,不断向流动党员传递家乡党组织的亲情和关爱,增强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为流动党员回乡创业夯实感情基础,让流动党员常怀感恩的心,把思乡之苦化为回报家乡的无限动力。得力其尔乡得力其尔村流动党员葛成权对村党支部在他外出务工期间组织党员义务照顾家中的老人、小孩的做法深受感动,主动回乡创业回馈家乡,并在村委会换届过程中被村民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三是成为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的“试验田”。流动党员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容易接触到新的优势品种和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在回乡创业后,把新品种、新技术在家乡推广和普及,提高家乡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水平。亚东镇六家子村流动党员宋士海从外地为本村引进新稻种龙粳14,在全村5000亩水田中推广,增产幅度达到15%以上。六合镇保国村流动党员杨玉亮返乡后成立六合镇丰源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投资45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26栋,引进国内先进蔬菜制冷保鲜工艺生产蔬菜,带动近20户农民共同致富。

  案例课题组组长:韩丽杰

  案例课题组成员:李文彬 周亚夫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