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市把社区党建作为党在城市的执政根基,立足口岸城市实际,不断创新和丰富工作手段,以抓好班子、建好阵地、选好载体为主线,以“三有一化”为目标,不断夯实基础、凝聚人心、提升服务,努力打造出温馨和谐的“精品社区”。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夯实组织基础
以“一流化、精细化、规模化”为着力点,实现“有人管事”。一是班子建设一流化。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公推直选等方式,选好配强党组织班子。全市37个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36.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5%,“一肩挑”33人。采取集中培训、座谈交流、外出考察等办法,开阔视野,提升素质,使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掌舵人”和“领头雁”。二是党员管理精细化。对社区各类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在退休党员中实行社区党员奉献积分制度,将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纳入社区统一管理,对生活困难党员实行“帮扶管理”,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和社区“双重管理”,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设岗定责、任岗履责”活动,已有1100多名在职党员在社区认领了岗位,与365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为社区办好事、办实事千余件。三是党组织设置规模化。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有效地整合社区内多种党建资源,根据各社区党员实际情况,符合条件的全部成立党总支、党委,已建立5个党委、9个总支,对于区域比较分散、党员活动不便的社区,分别设立党小组和党员家居活动室,在辖区商场中设立个体工商户党员先锋岗,实现了党组织进社区、党的教育活动进家庭、党的先锋形象进商场,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在社区真正“聚”了起来。
建好阵地、发挥效能,凝聚党员群众
以“高标准、大手笔、深层次”为出发点,将“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落到实处。一是“高标准”建设和改造一批社区办公用房。按照“四室、两站、一厅、一馆、一中心”标准,打造精品社区。年底社区办公场所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可达75%,明年实现100%;其中50%的社区办公用房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超额完成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下达的工作目标。二是“大手笔”规划建设党组织和党员活动阵地。在足额将社区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投入5千余万元建设完成了6个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集党员活动、市民文化、体育健身、图书阅览、电化教育、社区办公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并且全部向社区党员群众免费开放,让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科学发展和创先争优的成果。三是“深层次”解决社区工作者后顾之忧。把提升社区工作者待遇列入到了全市十大民心工程,在给社区工作者缴纳“五险”的同时,将社区书记的工资待遇提高到每月1300元,并形成社区工作者待遇逐年正常增涨的机制,逐步将优秀社区书记参照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管理,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社区建设的发展后劲。
选好载体、突出特色,提升服务水平
以“思路新、载体实、触角深”为落脚点,社区党建焕发新活力。一是党建工作思路新。着力构建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以促进和谐为目标,以队伍管理为基础,以精品工程为主线,以深化服务为突破,实现社区党建与非公、机关党建互帮互助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实施了“三联三带四创”,机关和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社区和“两新”组织“手拉手、促和谐”,边防民警进社区等活动,不断拓展社区党建的外延,丰富社区党建的内涵,使全社会“身在社区、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共建社区”的理念不断加深。二是党建活动载体实。不断拓宽社区党员议事新渠道,创新教育管理新模式。在 22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党员议事会,11个社区开展了党代表直通车活动,32个社区实行了楼栋党员自主管理。根据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中心内容和社区实际,建立了阳光公益站、助老服务中心等,开展了社区党员“三承诺”、“双服务、同先进、聚人心”、“党员送服务,群众得实惠”等活动,为社区党建注入了活力。三是为民服务触角深。依托已建立的社区大学、夕阳红老年艺术队、业余京剧团、秧歌队、腰鼓队和拳剑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开展中俄社区建设及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以生活便利为标准,按照小社区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开展了困难群体“结对救助”、低保对象“保底救助”、困难家庭学生“零失学救助”、“健康就在身边免费义诊”、“创先争优暑期大课堂”等服务活动,增强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归属感。